身处权力的巅峰,嘉靖内心的寂寞却无人能诉,他逐渐习惯了向神灵诉说。青词,以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嘉靖对上天神灵的虔诚之心。
史料记载,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夏言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礼部尚书提升到内阁中。对于这次的破格提拔,夏言感激涕零。
三年后的嘉靖十八年,夏言已贵为内阁首辅。这一年,嘉靖的母亲蒋太后突然病逝,在送母亲回安陆安葬时,他派随从来到武当山祭祀玄武神。从嘉靖元年到如今,他身边只有母亲蒋太后陪伴。母亲的离去想必加剧了嘉靖内心的孤独,使他从此更沉迷于寻仙问道,每天潜心于道教修为,无心朝政。然而,已经是内阁首辅的夏言被朝中事务牵绊,无力提供更多的青词。这时,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严嵩。
有一次朱厚骢自己戴了一个香叶冠,这是反映道教的帽子,用香叶做成戴在脑袋上,他很高兴,而且他要求他的大臣也戴,他做了五顶臣水冠,赐给大臣,可是夏言拒绝戴,可以看出夏言很耿直,偃松就戴,偃松不仅戴,而且在帽子上拢了一个轻纱,防止这个帽子坏了,小心保护起来,皇帝很高兴。
嘉靖二十年秋,夏言被贬职。这次他虔诚地亲笔写下了“福康宁”三字,派人送上了武当山。他向神灵祈求赐给他一个安“宁”太平的日子,有个健“康”的身体,落个幸“福”的晚年,就是当前最大的“福”气了。
夏言的祈祷,终于唤起了嘉靖皇帝的恻隐之心。嘉靖二十四年,夏言官复原职。然而,君心莫测。仅仅几年后,在严嵩的挑唆下,嘉靖二十七年的冬天,夏言重新获罪。
公元1550年八月,正当明朝大臣们沉迷于权利纷争之时,蒙古贵族俺答汗率部攻破古北口,直逼京师,骚扰京郊达八日之久,史称“庚戌之变”。内忧外患,让人到中年的嘉靖身心疲惫。他急于寻找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精神寄托。玄武神作为北方之神和战神的特殊身份,正好满足了嘉靖皇帝的迫切需要。越是有事的时候越是要借助神灵,平时想不起求神拜佛,越是国家有事的时候,他越要祈灵于他的信仰,希望通过信仰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力量和好运。
史书记载:将士们出征前嘉靖都会到武当求符,保佑战事顺利。与蒙古交战的几年间,嘉靖先后从武当篆写绫符、纸符二十七万多道,桃香版、檀香版木符三万五千余片,总数多达三十余万符。
明嘉靖三十一年,朱厚熜效法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之举,在修建北京城外城的同时,耗资九万多两白银,调遣工匠夫役近十万人重修武当。一年后,重修工程全部结束。嘉靖皇帝特意为武当山敕建了一座石牌坊,并手书“治世玄岳”四个字。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结构建筑,成了武当山第一道神门,被称为仙界第一关。
朱厚熜给武当的地位很高,他修了两个牌坊,一个就是武当山的牌坊,还有一个明十三陵的大牌坊。
嘉靖皇帝崇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标志着武当道教被提到了兴邦治国的高度。此时,他对武当的依赖达到了最高峰。
按照过去皇帝的典章制度,皇家的点寺当中要祭五岳,因为五岳是名山,往往是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表,而把武当山又称之为玄岳,就表现在皇帝的心目中,武当山的地位只比五岳高,绝不会比它岳低这样一个含义。
从明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开始到嘉靖重修武当。明朝皇室子孙在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修建和维护宫观道房多达2万余间。这意味着,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换一间房,需要五十年才能住遍武当。
历史上的能工巧匠们就是这样,用智慧诠释了古老的中国文化。这些或在山凹之间,或在绝壁之上的宫殿,将自然山水与人文交相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化境。
然而,嘉靖之后,大明皇朝盛极而衰。这一年,雪来的太早。还是漫山红叶的秋天,武当山却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从金顶远望,群山银装素裹。一片萧瑟中,“治世玄岳”牌坊孤单地矗立着。
呼啸的北风送来了这场秋天的大雪,而从北部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又将怎样影响这座大山的命运呢?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