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江苏茅山】茅山福地 十万朝山(2)

2010-06-03 10:05
来源:中华遗产 作者:心斋
清幽境界 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称地肺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将茅山列为十大洞
清幽境界
 
清代《茅山志》载:“句曲之于金陵,是养真之福地,成神仙之灵区。”
茅山福地 十万朝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称地肺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将茅山列为“十大洞天”的“第八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二洞天”;“天下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茅山别称地肺山,是因为古人认为茅山是昆仑山的余脉,山如地中之肺,四周之洞为肺叶,地穴之水终日沸腾不止若肺管,故比之以肺,称为地肺山。
 
“大峰小峰连中峰,当天削出玉芙蓉”。茅山以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为主体,有九峰、二十八洞、十九泉、十八池等美景。清代高鹤年这样描写大茅山:山有三峰,障于半天,秀接长空,周约三十余里,高约三里许。《卫灵咒》“华阳境天”是一首茅山颂歌,首句“华阳境天,地肺名山,三峰混合,万古圣乡”,说的是茅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地理风貌,接着“气连巴蜀,境接东皇,祥辉八表,焕赫神光”,则尽数呈现了茅山道教当年的恢宏气势。
 
《茅山志》中还详尽地记载了历代名人雅士葛洪、陶弘景、顾况、韩愈、陆龟蒙、皮日休、王安石、范仲淹、周邦彦、王守仁、孙星衍等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还记载了茅山久远的文化古迹和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上古展上公在茅山伏龙溪修炼的遗址“白李溪”,西汉茅君来山结庐修道处之“下泊宫”,还有喜客泉、华阳洞、仙人洞、李真人丹井、葛洪丹井、阴阳井、洗心池、豢龙池、望母山、靠背石等等五百多处景点。
 
茅山福地 十万朝山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这是茅山山门上镶嵌的一副对联,“梁唐宰相家”说的是南朝梁代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和唐朝被授予“国师”称号的王远知。陶弘景在答谢南齐著名诗人谢的从侄孙谢征所写的骈体文山水小札《答谢中书》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日夕欲颓,沉鳞竞跃。实是境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天复有能与其奇者。” 古时的茅山是一个云高水清的地方,石壁与阳光辉映。清晨雾要散时,猿鸟啼叫;傍晚时,水面上的鱼上下蹿跃。山水奇特如人间仙境。古时的许多优秀诗文都是山水之间的有感而发,名篇自然会流传百世。谢灵运有幸成了开山之祖,陶弘景自然也不逊色。
 
茅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游茅山,淡烟薄雾如纱,在伸手可挤出水来的山巅,怎不让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夏天登山,有流云在深谷幽林中缭绕,峰峦隐现,确有“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意境;秋季山瘦林薄,听松涛阵阵,可发思古之幽情,体味历史的凝重;冬雪茅山,银装素裹,可领略“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池十二层”的冰凉意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