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江南(五):吴歌生烟,苏绣传情(2)

2009-07-10 15:0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入,手工的业种也开始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现在可以说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廉价工业制品的大量涌入,手工的业种也开始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现在可以说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没有了手工业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的适合自己的身体,这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青年的齐白石学的是木匠手艺,将近黄昏了,青年的齐白石随着师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时候迎面走来三个人,师傅将齐白石拉到一边立停,待对方走近了,师傅就很谦微地含着笑脸点头。

他们是干什么的?齐白石问道,

师傅说,他们是木匠。

那我们不也是木匠吗?

不一样,我们就做家具,他们还雕花呢。

师傅的话久久地打动了齐白石,这一年,走在乡间小路上的齐白石内心里最灿烂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好木匠,一个能雕花的好木匠。

当走进浙江东阳,我们的眼前再一次闪过青年的齐白石走过乡间小路的背影。而东阳木雕,是一部千百个象青年齐白石一样的木刻人生凝聚而成的巨著。

宋朝的一个下午,吟读着宋词的木工匠人,在敲敲打打锯锯刨刨之余,把玩着手上的一截木料,他们雕雕琢琢刻刻划划,他们专注的神色使这一个普通的下午生动起来,他们富有创意的劳动,使日常生活产生了诗意。

到了明代,东阳木雕从佛像雕刻向建筑装饰方面发展,无论宫殿、住室、厅堂、寺庙、牌坊、屋架、门窗,大多饰以雕花彩绘。清代中叶,曾有400多名东阳木雕工匠被选进北京故宫,从事雕刻装饰。400多个工匠,也是400多名艺术家,故宫使他们尽得风流,他们使故宫锦上添花。这一年京城的秋天一片金黄。

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不松,多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

东阳木雕在工艺操作上有“图稿设计”、“打坯”、“修光”的分工。但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却可以不用起稿,直接雕刻。而当创作一幅新作品时,他们又可以凭着记忆和默写,一边听人念内容,一边就画出图稿来,然后雕刻。

“雕花皇帝”、“雕花宰相”、“雕花状元”,人们是这样称呼著名木雕艺人杜云松、黄紫金、楼水明的,他们是东阳木雕老一代艺人中的佼佼者。是他们率领着东阳的工匠们不懈地努力和追求,使东阳  木雕成为民间记忆里的千古绝唱。

专家们说,东阳木雕的传统风格主要有“雕花体”、“古老体”,以后又产生了戏文化的“微体”、“京体”、画谱化的“画工体”。

“画工体”讲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关系,人物姿势动态变化多而生动,景物层次丰富,又有来龙去脉、重叠而不含糊。

专家们还说,东阳的卢宅,就是关于东阳木雕的博物馆。

我们走进卢宅。

其实卢宅并不是单纯的一幢宅子,卢宅是一个完整的雕刻艺术建筑群落,这一片老街也并不是卢宅的全部,这一片老街,只是卢宅的主体。卢宅,实际上是东阳古建筑群的统称。东阳木雕,就是镶嵌在这一卒古建筑之上的璀灿的明珠和精巧的花边。

可以说论起建筑群的华贵典雅、建筑构件的雕刻细缕之精美绝伦,任何一个建筑群落也难与号称“百工之乡”的卢宅相比。

按照《雅溪卢氏家乘》的记载,卢氏原是齐太公姜尚的后裔。卢员甫于南宋初年(27年)由河北迁往浙江,并在东阳建宅。明朝景泰到万历年间(1456-1607年),卢氏的第19代孙卢洪澜和他的独生子,在原来的规模上加以扩建,卢宅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卢宅之中最值得赞叹的,就是雕刻工艺,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中,都体现了全国木雕之乡的神采。在反反复复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八仙过海》、《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这一些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实在使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更是栩栩如生的灿烂和辉煌。

特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使得升官或者发财以后,营造宅院的人开始小而精的打算,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雕梁画栋,通过丰富的乡土语言,巧妙地组合出令人愉悦的形态和风貌,比如卢宅。

现在,过去的岁月走远了,建造卢宅的工匠也走远了,我们只能从卢宅的精雕细刻中体会东阳木雕的精妙绝伦,只能从东阳木雕的精妙绝伦中,体会东阳工匠的木刻人生了。

如果说木雕是木头上的刺绣,那么刺绣,就是丝绸上的木雕了。

让我们还是从江南的乡村开始,从江南乡村的女子服饰开始吧。

青莲衫子藕荷裳。

有关水乡女子服饰的传说,一是说吴王领着西施在乡间散步,看到水乡的女子,穿着很别致的衣服,西施有点好奇了,也套了一身这样的衣裳,竟让人觉得越发的美丽动人。二是说越王臣服吴王以后,遣西施进宫里来侍杂,西施劳动的时候,就是穿着这样的工作服。第三说孙武受命操练宫女,宫女们脱去长袖罗绮,换上这一身打扮,英姿飒爽。还有一说是水乡女子下湖去采菱踏藕,时有溺水者,这一些无辜的女子实在是被龙王抢进宫去了。江南水乡,水天一色,大家就想出办法,让下湖的女子穿上这样的衣服,龙王以为是天上飘过的云彩,落在水里的倒影呢。

水乡是充满想象力的水乡,水乡的想象散散淡淡,随心所欲、轻而易举,但有一点是可以论证的,水乡女子服饰,肯定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

《旧唐书》说:“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吴越春秋》则说:“越王勾践入臣于吴,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之裳,施左阙之襦。”所谓的裙襦,就是现在的作裙和围裙了。

“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姿。”

这是叶圣陶的记录。

我们随意地在江南水乡的街上走一走,还常能见到穿着别致的水乡衣裳,摇着小船,哼着吴歌的船娘在水上悠然而来又悠然而去,也有三三二二的农家女子,轻轻盈盈地走过老街。

盘盘头、包头巾、拼接衫、作裙、裹卷膀、绣花鞋,这一些水乡女子服饰,将一个一个乡村的日子,打扮得平和清静、鲜艳动人。而蕴含在平和清静鲜艳动人之后的,是怎样辛苦和勤奋的劳动啊。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让我们看一看从荷塘里走来的乡村女子,盘盘头、包头巾、拼接衫、作裙、裹卷膀、绣花鞋,在水乡啊,水乡的女子仿佛就是盛开着的莲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