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大河之民:从远古走来的中原文化(2)

2009-07-30 10:02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满,是舜帝后裔。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西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满,是舜帝后裔。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妫满,称为胡公,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淮阳人至今还用竞龙舟,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先祖妫满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受臣民爱戴,为庆祝立国三周年,妫满率陈国子民来到太昊伏羲陵举行祭祀活动,三拜九叩之后,妫满先谢初祖伏羲的恩德,祈求初祖保佑陈国风调雨顺,子孙永昌。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伴随着中华姓氏的播迁,深藏其中的则是汉民族的万千劫难。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首当其冲。

西晋永嘉年间,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战争持续了十五年,史称八王之乱。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原杀戮不止,战争笼罩下的洛阳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仅311年洛阳一战,洛阳城内,王公及百官以下被杀就达三万余人。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日安徽,以及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区,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统计,南渡人口达达90万之多。这是一次悲惨的迁徙,历史为其定名为衣冠南渡。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白骨露野,哀号之声,感伤和气。

——《晋书》

“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这是后来者白居易诗中的洛阳桥,也是今日的洛阳桥。公元308年,洛阳桥上却是一片哀嚎,那些中原仕宦大族,惶恐不安地多路南逃。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西晋末年,西晋王室发生内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后来,中原的所谓的这些仕民被迫南迁,到南方,东南地区建立所谓的南朝,建立东晋南朝。这一次是我们中原文化第一次南迁。我们大家知道,南方的文化,实际上到了汉代的时候,按照文献记载,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一些状态。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南迁,把中原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地区,后来对我们整个东南地区,以及南方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福建地区,当时西晋末年,当时有所谓的八姓,这八姓都是讲中原的姓氏。

所谓的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都是河洛大族人家,一路南下的中原氏族,到泉州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似。于是,远行的脚步停下了,这些中原大族将此处取名为晋江,以遥祝晋王朝平安,将当地的两条河川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并在洛阳江上兴建了洛阳桥,以示对故国西晋、故土洛阳的纪念。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自称河洛郎。

迄今遵海而居,横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宋●蔡襄《洛阳桥记》

唐朝初年,福建九龙江流域,当地闽越族后裔,以及蛮獠族与南迁至此的汉人经常发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了蛮獠啸乱。公元669年,高宗诏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平定。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唐代有兄弟陈氏兄弟,陈政、陈敷、陈敏这哥三个也很厉害,带兵当中,他的兵源里头的姓氏很多,第一次带兵出去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个姓氏,八十五个姓氏,他的将校们都是各个家族里头的,陈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陈元光,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实际上从中原地带,从河南,从河南的固始,河南在历史上称光州。从固始带着一帮人马就杀向漳州福建,所以他带走的八十几个姓氏就在那一带活动,这些人后来很多的后裔就奔台湾去了,所以台湾人在追宗觅祖的时候,一、到漳州,从漳州又到固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