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相关视频详见:河之南
濮阳西水坡水库,初夏的阳光下幽深的湖水,折射着五光十色的光芒,隐隐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味。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片神秘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仰韶时期特别的墓葬,一位男性墓主身旁排列着一组由蚌壳组成的奇异的图形,考古学家把这个墓穴编号为45号墓。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回忆去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的人,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在此之前,中国天文学中关于四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湖北曾侯乙墓中,1978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上,考古学家发现了28宿的全部名称,以及青龙、白虎的图像。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据此推测,28宿体系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出现。2400年的天文学历史,对于农业高度发达的中国,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在接下来复杂的考证过程中,猜想被逐渐证实。濮阳45号墓墓主脚下的蚌塑三角与两根腿骨合摆的图像,就是天上的北斗。从而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有了天文学上的意义。
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年)之后,开始有极重要的遗存昭示了先民们对天文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南濮阳龙虎、北斗墓的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天机已经泄露,这一发现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向前推了4000余年,它比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在埃及金字塔内发现的天文图,还要早2000多年。
天的思想观念,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先人们的眼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了解天的旨意。在对天的感应中天文学应运而生。周公测影台位于登封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告成镇。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这里研究天文的圭和表,所谓圭表,是我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通俗地说,就是立竿测影。用立竿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周公在此观测日影的原因是为了迁都洛阳。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因此,周公测影得出了阳城位于中原的结论,取天下九州中心的意思。一种天象的托辞,仰仗着一种仪式,兑现了姬家的政治意志。洛阳城内,周公身后,营造仍在继续,王都的后来者们在这座城市里的科技发明和创造,也许远远超出周公当年的想象。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东汉的张衡。
夕阳西下,南阳小石桥村的田野里,辛勤的村民还在劳作,在他们身后,八角形的围墙里一片空寂,这里就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归宿。1900多年前,张衡来到洛阳出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的工作。在对天空持久的观测中,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张衡把地动仪放在了国度洛阳,结果预测到陇西发生了大地震,人们开始还不相信,直到陇西传来地震报告,时人才开始皆服其妙。
二月河(作家):这样的一个人,在月球上有一座被联合国命名为张衡山,天上还有一颗张衡星。一座山,把一个人伫立在那个地方变成一座山。
遗憾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后来神秘地消失了。这一历史谜团至今无人解开。地动仪的模型和工作原理遂成千古谜团。这个复制模型是考古专家王振铎于1936年制作的,多少年来,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只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模型。实验证明,八条金龙口中的珠子并不会随着地壳的振动,而坠落在金蟾的口中。地动仪到底能否动起来,1700多年前的创造困扰着我们。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复原模型。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具有了真正的验震功能。这是我们距离张衡最近的一次推测了。今天,我们无法知道地动仪的本来面目,但可以想象,那里面蕴含着一个东方智者破译天地秘密奇思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