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亲生骨肉,一边是故国河山,社会的动乱和个人的遭遇,撕扯着女诗人的心灵,发而为声,蔡文姬饱含血泪的五言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和七言骚体《悲愤诗》,是对一个时代的控诉。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曹氏父子们在行军路上,在洛水河畔,在铜雀宫中发出的遒劲、刚健之风,延及山阳竹林七贤的正始之音。而至阳夏诸谢的田园歌唱中渐趋低回,(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阳夏诸谢:谢灵运、谢混、谢瞻、谢惠连、谢庄谢脁)直到唐代又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原横空出世,那就是诗圣杜甫。巩县笔架山南窑湾村,一座毫不起眼的窑洞,这便是杜甫诞生的地方。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天宝六载的时候,杜甫参加科考,当时李林甫是一个奸臣,虽然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他对皇帝说野无遗贤,就是说这个朝野之间已经没有遗漏的贤才了,一个都没有录取,所以杜甫这次精神上打击是非常大。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破灭了。长安遇到的冰冷现实,令杜甫生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慨。杜甫后来还做过三次小官,但加起来的实践不超过四年。诗人本色注定无法与官僚角色兼容,于是杜甫告假回乡。
华峰(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请假回家的时候,这个路上他经过了华清池,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唐玄宗、杨贵妃正在沐浴温泉,他想到了自己的生平,想到了百姓,于是作了一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首诗的名句。实际上杜甫的诗作从这首诗之后才真正充满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观念。
杜甫也许不是最穷的诗人,但肯定是穷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山老更斥,饿走半九州”。这是杜甫对自己的真实写照。民间疾苦、社会离乱、天道不公,杜甫有着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三吏、三别所达到的诗歌高度,决不是偶然的。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知道,在西周《诗经》的诗里面,凤凰是作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孔子都说凤兮凤兮,就是凤凰是儒家所理想的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杜甫多次表示他的理想,他的图腾就是凤凰。那么后来到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从甘肃进入四川的路途,他有一首诗写凤凰台,那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晚年的杜甫盼望着北上回到故乡,可诗人却未能如愿以偿,而是孤苦伶仃地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只飘零的小船上,被人草草埋葬。43年以后,杜甫的孙子才将诗人的遗骸迁回故里巩县安葬。杜甫颠沛流离的行踪里,叠映着另一个云游四方的身影,那就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一如其为人,疏狂不羁,汪洋恣意,逍遥洒脱。据说当年李白在长安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可怜飞燕倚新装一句,因此得罪了杨贵妃,在长安呆不下去了。李白郁郁寡欢来到了洛阳,公元744年的洛阳,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杜甫和李白的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梦李白》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杜甫领着李白穿街走巷的身影。而白马市的佛光,河图洛书的传说,国色天香的牡丹,千年古都的兴衰,这些一扫李白心中的郁结,使李白游兴倍增。
古都开封,李杜二人又与浪走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遇古吹台。那是据说创作了阳春、白雪的大音乐家师旷演奏的地方,正所谓诗人兴会更无前。三人推杯换盏之际,诗兴勃发,古吹台从此有了别样的阳春、白雪。“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这是杜甫的沉郁与开阔。“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这是高适的豪迈与苍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是李白的潇洒与浪漫。三个困顿落魄的流浪诗人,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雅集,盛筵难再,兰亭已矣,这次聚会终成绝响,化为三贤祠永远的诉说。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这话是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说的。龙门、香山隔河相望,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武则天率百官来到龙门,她将在此地举办龙门诗会,奖品:锦袍一袭。于是,天下诗人云集龙门。诗会结果,自然是宫廷内的人拔得头筹。完成最快的为第一,那时东方虬。诗作最佳者,那是宋之问。自龙门诗会开始,有唐一代的中原诗人沈佺期、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李商隐、李贺等先后来到龙门,更有孟浩然、李白、韦应物等诗人,从他乡赶来,成就了龙门的华彩片断。其中,白居易更为痴迷,将其晚年18年的时光留在了龙门香山,江州司马的名号,也被香山居士所取代。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因祖父白湟任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移到新郑,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在白居易十二岁的时候,为躲避战祸,又举家东迁,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四十多年后,当白居易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时,途中特地取道新郑,探视故居,并作《宿荥阳》。此次回归故里,白居易决定终老洛阳。
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