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的古树名木
在前童这块富有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古木掩映,镇北三棵古梓树,已逾千年树龄,曾是徐霞客歇马处;村南金桂植于元代;竹林古樟树龄1200余年,中空,能容纳数10人。有“浙江第一樟”之美誉。
回字形的八卦水
村子外围的东西以塔山和鹿山为屏障,南北面以南街和北街做为围护,村中的童氏大祠堂位于南北纵轴线之南,东、西、北三面为墙界,居宅以面南为正房,其中心部分又有花桥街、石镜山路、双桥街为内围。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错落其间,白溪水缘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坦途,水流最后回灌田园,虽非水乡,胜似水乡,实为江南集镇独特之奇观。整个前童村都是依据风水理论建立的“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漫步村内,映入眼帘的是数尺宽的巷陌,旁边必有潺潺而过的溪流,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闲适休憩的地方。水路相伴,阴阳相生,天人合一,体现了传统哲学观。
完整的古建筑群
经历了780年的发展,前童村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墙的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布局精巧,独具江浙特色,而且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迹等。这些建筑都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从那些雕刻的线条中可以找到很多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浙东民居深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
职思其居
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举人童桂林三子童汝宽居宅。这里曾出过三位秀才。红条石门台上刻着“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家训。庭院为四合院二楼木结构,大院四角各有一个与之相连的小院落。院内各房既有严格的老幼尊卑划群,又融融一堂,极富人情味,体现了封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关系。天井宽敞,遍地是用卵石铺砌的金钱状图案,蕴含“金钱铺地”之意。中堂中空无楼板,正壁上,当年的中举喜帖尚依稀可辨……
五福临门
建于嘉庆年间。这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职位越高,势力就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古代家庭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大祠堂
建于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2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祠内天井宽阔,大厅高悬着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正厅保留了明代风格,而每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的木架、卧蚕型的雀替、圆鼓型的柱础、覆盆式的磉盘、五凤楼状的戏台,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