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汕尾市城区成立了西秦戏剧团和白字戏剧团,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演员。这两个剧团不仅与兄弟团一样多次赴港演出,西秦剧团还于1991年晋京参加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出哑剧《重台别》,获特别演出奖。1991年,陆丰正字戏剧团在省艺术节上演《古城会》获特别奖;1992年,海丰西秦、白字戏剧团和陆丰正字戏剧团在全国东南片戏曲汇演中分获“天下第一团”称号;1995年,白字戏剧团《崔君瑞休妻》在广东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荣获多个奖项。去年,在省第十届艺术节上,该市三个稀有剧种四个团参加演出,分获特别演出奖和演员个人表演二等奖及三等奖。
“物以稀为贵”,汕尾三个稀有剧种是我国戏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振兴地方戏剧,不仅能美化地方的形象,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可以增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自豪感和家乡观念。因此,有必要进行全力抢救,让其永世流芳。
汕尾稀剧
由于10年浩劫,汕尾这三个剧种出现了演员断代、传统剧目得不到抢救等问题,导致总体演出水平滑坡。近几年来所排的戏也多为移植,好些特技和高难度技艺更是难以再续。汕尾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扶持、抢救。促使全市在专业剧团有所发展提高的前提下,陆续成立了156个职业、业余剧团。大大繁荣了全市的演出市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据悉,这些剧团每年演出1.4万场,创值4200万元。近3年来,他们采取多种方法,每年筹集投入资金350万元至450万元,添置服装道具和灯光设备,不断完善剧团的演出条件,同时实行老艺人带徒授技措施,先后培养演员300多名。陆丰市更是投入资金180万元,将41名有一定潜质且有意从艺者,送往广东粤剧院校学习编剧、导演和基本功。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还针对传统剧目整理难度大、成本高的情况,鼓励、帮助各剧团在提高原有传统剧目演出水平的同时,适当移植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实践证明,海丰西秦戏剧团和白字戏剧团分别移植的《狸猫换太子》和《楚宫风云》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他们还鼓励一些老艺人与文人记录整理传统剧目,把一些濒危的剧目先挖掘整理出来。
众所周知,戏剧是立体艺术,演技、声腔、器乐、服饰、灯光、场景等缺一不可。汕尾市领导虽在抢救中花了大力气,但毕竟力不从心。因此,期望整个社会都来关心,都来重视,同心协力地把濒临失传的艺术珍品抢救回来,并培养和造就新的艺术人才。如是,则海陆丰的戏剧一定能够振兴,“戏剧之乡”的美称也就必然会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