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神秘、独特的崂山道教音乐探秘(2)

2009-04-26 16: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后,崂山地区始有道士乐队和村镇民间乐队。当时,演奏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3支曲牌为主。《离恨天》系崂山

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后,崂山地区始有道士乐队和村镇民间乐队。当时,演奏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3支曲牌为主。《离恨天》系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音乐”的主要曲牌,多用于宗教仪式中,乐曲采用民族七声音阶,羽调与角调两种音阶交替出现,旋律委婉感人,每一乐句均有大甩腔,以应借念经唱和兼练气功的需要。当时,内山派各道观虽不把《离恨天》等列为应风道场音乐节目,但却吸收其精华部分作为古琴演奏的曲牌。

道教音乐的流行与传播推动了崂山地区民间器乐的蓬勃发展。民国年间,演礼、书院、吴贾村(今均属惜福镇)、鼓家台(今属夏庄镇)等香会和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演奏的曲目为明代郭勋的《赏春》、张禄的《山丹花》及传统曲牌《泰山景》、《将军令》、《昭君》、《归去来辞》、《梅花三弄》等,许多曲目流传至今。鼓家台村民间乐队的民乐演奏闻名省、市,1987年该村的民乐合奏《山丹花》获山东省广播电视局优秀奖。

清末至民国时期,崂山地区流行唢呐及笙、管、笛、箫、四弦、古琴等。20年代,风琴、铜号、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逐渐传入。解放以来,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地丰富与提高,现除有各种中、西乐器外,电吉他、电子琴已开始流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县的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1985年10月,城阳镇西城汇村成立起崂山县第一支农民管弦队。这支历来被视为西洋文明的乐队现有队员45人,其中弦乐组11人(小提琴10人、大提琴1人)、管乐组19人(小号6支、圆号2支、中音号2支、长号3支、撒克管2支、长笛1支、短笛1支、黑管2支)、打击乐组4人(定音鼓、军鼓、小鼓、大钹各1件),另有雅马哈电子琴1架、手风琴2架。演奏员均为不脱产农民,经业余训练和自学,演奏水平提高很快。1987年乐队演奏的《我爱家乡西城汇》获青岛市政府演出优秀奖。1986年8月,联合国科教文组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亚克江萨博士会同中国18个省市文化教育厅、局长及部分市县领导到该村视察参观,管弦乐队为来宾表演后,受到亚克江萨及全体来访者热情称赞和表扬。

崂山县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52年。1963年,崂山县文化馆配备专职音乐干部1人(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全县有曲作者90人、歌手32人(男12人、女20人)、乐手百余人。1952~1987年,共创作歌曲605首,其中省、市报刊发表52首,中央及省、市电台、电视台采用50首,获省、市创作奖24首。歌曲《绣手巾》获省1957年歌曲创作奖。《如今人人爱唱歌》1960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后由上海灌成唱片。器乐曲11首、舞曲6部、歌剧曲谱8部(内获市创作奖1部)。另外还收集整理了崂山民歌《十二月翻花》、《三月寒食放风筝》等15首,收集民间器乐曲25首,挖掘整理道教经歌《崂山吊挂》、《十方韵吊挂》、《满江红》等。1987年声乐作品有女声演唱《王大妈心中乐开了花》、女声独唱《流歌的小河》、童声合唱《小天使》及器乐曲《我爱家乡西城汇》分别获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创作奖和演出奖。

1964~1987年,崂山县参加青岛市音乐会演33次,获奖35人次,其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其余皆获优秀演出奖。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