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道教音乐理论及其音乐沿革(2)

2009-04-27 15:2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继寇谦之之后50年,由南朝道士陆修静,用尽毕生精力,研究和改进道教仪规及音乐,参照儒家礼法,整理甄别道教经典仪范,进一步规范了道教各种仪规

继寇谦之之后50年,由南朝道士陆修静,用尽毕生精力,研究和改进道教仪规及音乐,参照儒家礼法,整理甄别道教经典仪范,进一步规范了道教各种仪规及所用音乐,集“三洞经”1000余卷,还编撰斋戒仪范100余卷,制《升元步虚词》、《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各1卷,模仿佛教仪节将祝香、诵经、唸咒、存思都纳入道教各种仪式规范之中。由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道教各种仪规及其音乐初具规模,并为道教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中国道教得到了较大发展,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道观、道馆。在东晋以前只有静室,如刘宋时期,陆修静的简寂馆、崇虚馆等。泰山在道书《云笈七签》中把泰山视为“神仙所居仙境,名篷元之天,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泰山自古被奉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然而在晋之前历代在此修炼者,只不过是在“清静石屋”炼仙丹,求长生。如秦安期生曾修炼于泰山“仙人堂”,《泰安府志》载:“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而去”。汉武帝刘彻东封泰山,泰山道人稷邱君抱琴迎拜的记载等。南朝时期出现道观的记载,据《广弘明集》卷27载:“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559年)《问沙之太释李诏》中有“馆舍盈于林薮”,后改为道观,如:楼观、玄都观、道观等名称。自古泰山道观较多,道观的出现为道教及其音乐的发畏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使道众人数激增,在北齐文宣帝《问沙太释李诏》中载:“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由此可见出家人之多,同时也促进了道教音乐的发展。

道教及其音乐的发展经隋至唐朝便进入鼎盛时期,李姓皇室以老子(李耳姓氏相同)后裔而自居,在长安太清宫置两丈多高的白玉雕成的老君像,旁设用白玉刻制的玄宗像,侍卫着李姓的祖先,借以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唐代全国有道观1687处之多。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下诏宣布三教(释、道、儒)中道教居首位,玄宗则更为登峰造极,由于其崇尚道教,精于音乐的唐玄宗(公元751年)诏著名道士及乐工仿佛曲制作了大量的道调,如:司马承桢制《玄真道曲》,宫中大臣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还制《小长寿》、《承天》、《顺天乐》等曲。玄宗并主持设立了演奏道教音乐的“梨园”(乐团),亲自指挥排练与演出。“开元二年,天子听政之暇,于梨园亲自教授法曲,必尽其妙”。据《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帝于道场亲教道士步虚声韵,道士玄辩等谢曰:“臣自凡愚,生逢大圣,服鹰真教,庇影玄门,谬得侍奉禁闱,恭承待问,夙夜兢惕,将何克堪,伏见陛下亲教步虚及诸声讚,以至明之独揽,断历代之传疑,定骐骥于海陆,分景镜于真伪。平上去入则备体于正声,吟讽抑扬,则宛仍于旧韵,使咏之者,审分明之旨,闻之者,无伪舛之言,妙协钧天,克谐仙唱,优以灵章本趣理固如然,但为流使人间,此谬滋久,非应道之主,孰能正之。是可以振畅玄风,发挥圣作。”

据杜佑《理道要诀》及《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十三年七月,将一部分佛曲改为道曲或具道教色彩的名称,其曲目为:《金华洞真》、《钦明引》、《紫云腾》、《归真》、《合浦明珠》、《急金华洞真》、《泛金波》、《布阳春》、《怀思引》、《大仙都》、《芳林苑》、《泛竺丛》、《琼台花》、《宝廷引》、《神仙》、《升朝阳》、《芳苑虚》、《祥云飞》、《静边引》、《霓裳羽衣曲》、《金方引》、《三辅安》、《洞灵章》、《紫府洞真》等等。在唐南卓《羯鼓录》所载:“诸佛曲调中亦有《九仙道曲》、《御制三元道曲》”。玄宗还亲制道曲《紫云回》、《凌波仙》,至此,道教音乐就出现了大量的同曲异名的乐曲,并对后世佛、道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由于皇室重视和保护道教,因此在继承隋唐旧乐的基础上,又对道教音乐进行了规范,便出现了道教音乐(声乐)谱集《玉音法事》,金全真派创立后,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真派特色的各种法事音乐。明代在进一步吸取民间音乐基础上又制新的道教乐章《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清代全真派出现了道士演唱的统一的经韵《全真正韵》,并流传至今。当今泰山道观仍在演唱具有地方特色的全真派经韵“十方韵”。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