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道教音乐与唐五代词乐(一):唐代燕乐(3)

2009-07-24 11: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尚丽新
唐燕乐的传播过程,大致为“民间——宫廷——民间”的回环式流动。前期燕乐的中心在宫廷,宫廷遍采异域胡乐、民间音乐、佛音道曲、旧朝遣曲。外域

唐燕乐的传播过程,大致为“民间——宫廷——民间”的回环式流动。前期燕乐的中心在宫廷,宫廷遍采异域胡乐、民间音乐、佛音道曲、旧朝遣曲。外域音乐通过多种渠道流入民间、宫廷。如臣服者献乐,新、旧《唐书》多载此例。著名的《霓裳羽衣》即以西凉都督杨进述所献《婆罗门》为前身。或通过商贸将外域乐工、乐器传入民间,再由民间进入宫廷。宫廷音乐并不排斥民间音乐,《教坊记》所载曲名《拾麦子》、《麦秀两歧》、《杨下采桑》、《采莲子》、《摸鱼子》等明显表现劳动场面。教坊曲外,还有大量的吴楚巴蜀民歌、几经改造成为教坊、法曲的新鲜血液。佛道两教在唐代并重,佛音道乐都被统治阶级采入宫廷。如《龟兹佛曲》、《急龟兹佛曲》成为太乐署的供奉曲(见《唐会要》卷三三)。道曲留待下文再述。宫廷成为燕乐的重心纳入各式民间音乐的同时,宫廷燕乐亦流向民间。(一)宫廷音乐被宫廷乐伎“偷”入民间,“李谟  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第二夜里,李谟即在歌楼吹奏此曲。(元稹《连昌宫词》及其自注)“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王建《温泉宫行》)。(二)乐伎因种种原因入寺观修道。杨巨源《观妓人入道》:“荀今歌钟北里亭,翠娥红粉敞云屏。舞衣施尽余香在,今日花前学诵经”;王建《送宫人入道》:“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项斯《送宫人入道》:“将敲碧落新斋馨,却进昭阳旧赐筝。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全唐诗》中有七首宫人入道为题材的诗作,王建、项斯、张萧远、张籍、韦应物、戴叔伦、于鹄均有题咏。于此亦可见此种现象的普遍性。而寺观在唐代是市民参予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佛寺的讲经、俗讲,道教的讲说都集中于寺观。入道的宫人将旧日的宫廷歌舞技艺一并带入寺观,并通过寺观的音乐活动,将之传播至民间。(二)安史之乱是宫廷燕乐流向民间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因。著名乐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李龟年遭逢安史之乱,“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饮”。(《明皇杂录》出五代王仁裕等撰《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23—24)。著名宫廷歌手永新亦沦落风尘。“渔阳之乱,六宫星散,永新为一士人所得,后士人卒遂落风尘。”(段安节《乐府杂录》,《说郛》本一册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著名的宫廷舞蹈家公孙大娘已香消玉殒,只剩下她的弟子李十二娘流落民间,卖艺为生。宫廷燕乐散入民间后,,经过一个与民间音乐整合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大大提高了民间音乐的水平。迎来了一个音乐繁荣于社会各阶层的高潮。中唐以后,随着中央政权的日益削弱,音乐的重心由宫廷、京城向地方分流,伎的兴盛、教坊的商业化、使妓成为音乐的中心,音乐的传播则更比之在宫廷禁院更为便捷。

正是处于这种开放性对流式音乐传播的大背景之下 ,道教音乐才得以汇入盛唐燕乐之中,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并对唐代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