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唱片的年轮里,记录了闽南游子背着月琴、哼着歌仔从海峡此岸东渡彼岸的一段文化历史。彼岸台湾,漳州锦歌在原先自弹自唱的基础上,揉入故事情节、服装、脸谱、身段、台步,演变成“歌仔戏”;此岸漳州,锦歌吸收了竹马戏、京剧、南词、南曲的精华,进一步发展成“改良戏”。最后,有着共同曲艺基因的台湾“歌仔戏”和漳州“改良戏”相聚芗城,在锦歌的故乡融合创新出另一种新剧种,艺人们将这新剧种命名为“芗剧”。
从漳州去台湾,从台湾回漳州,从锦歌到“歌仔戏”,从“歌仔戏”到“芗剧”,割舍不断的是漳州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和族群渊源。锦歌弹唱《思亲》生动反映了两岸锦歌艺人的悲欢离合(《漳州文化出版局·漳州曲艺集成》):
中秋明月照芗江,锦歌飞落日月潭,《思亲》一曲叙情怀,琵琶未拨泪涟涟。忆童年,家贫寒,漂泊学艺阿里山,师兄待我情义重,十年琴箫丝竹联。情义重,丝竹联,兄赠琵琶结凤鸾,我因母病忍相别,中秋送行离台湾。
谁知一别音讯断,一对鸳鸯分两岸,年年鸿雁难飞渡,岁岁素笺付波澜。月下抚琴心绪翻,海誓山盟响耳边,几回梦里笑相会,醒来枕边涌泪泉。窗前月冷泪沾花,琵琶声声把箫唤,四弦一声问月老,为何月圆人孤单?
水仙花开春色艳,鸿飞海峡彩带联,盼望两岸古乐鸣,琵琶玉箫奏合欢。中秋明月照芗江,锦歌飞落日月潭,《思亲》一曲叙情怀,阿哥可曾听端详?
西岸也好,东岸也罢,共同的文化基因,相近的历史遭遇,我们的根交织在台湾海峡底下。“面向未来,捐弃前嫌,密切合作,携手并进”(温家宝2009年博鳌论坛)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作为锦歌的重要舞台和传播基地,漳州著名歌坊“百里弦歌”,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只能透过文字叙述来还原古漳州“百里弦歌”坊的景象和背景了。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