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说唱的民间曲艺,深受民间百姓喜爱。温州著名画家苏昧朔(1900—1966)就画有《纳凉听村词图》并题诗“村街六月火云骄,入夜风凉暑气消。早稻新登农事减,闲听瞽叟说前朝”。“黄发垂髻集空庭,清茶薄扇各倾听。人间宝贵原如梦,一部团圆犹未醒”。然而几百年来,温州鼓词一直是单档鼓词。艺人口中唱词,双手要操鼓、弹牛筋琴、小抱月(梆子)、三料板等伴奏乐器。生旦净末丑一人全包。后来,出现了二人唱的双档鼓词,乐器也增加了琵琶。1964年退伍回到平阳的方克多参与组建平阳曲艺团,当时他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对鼓词进行改革,他与同行一起,汲取各种表演艺术的精华开创鼓词多档群唱的先河,并一举成功。当时,他和同事7人,生旦净末丑分角色地唱,在浙南各县巡回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平阳县曲艺界的这一改革举措,比江苏省的苏州评弹改革还早近三十年。
在方克多的鼓词生涯中曾得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杨大伦先生传授乐器演奏方法,并继承了陈昌牌先生的温州鼓词表演技艺。(陈昌牌先生更是牛筋琴的发明者,牛筋琴号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他把兄弟剧种及曲种的艺术风格、曲牌、表演等精华吸收并溶入唱词之中,他演唱的鼓词,吐字清楚,唱腔婉转流畅,声情并茂。似戏曲又非戏曲,加之表白、滑口悠远,形成独特风格与韵味,自成一派。方克多在表述自己唱腔的特点时用了“温柔”和“抒情”两个词,在很多同行的眼里,方克多的唱词很好听,但很难学,伴奏板式丰富多样也是特点之一。
方克多擅长表演的曲目众多,如传统曲目《三请樊梨花》、《孟丽君》、《绿牡丹》,现代曲目《红灯记》、《沙家浜》、《杨立贝告状》、《智闯龙潭桥》、《法庭擒鹰》、《天地情》等。1982年,由吴锦明、王瑞芳作曲,方克多和胡平合唱的《智取龙潭桥》,获全国曲艺汇演(南方片)表演、创作、作曲三个一等奖,这也是温州鼓词艺人获得的最高奖项。方克多几十年的演艺生涯获奖无数,而他自己最看重的是2006年获颁的省民间艺术家称号。他说,鼓词艺术来自民间,又服务于民间,群众听得高兴就是他最大的荣誉。
方克多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教些学生,同时与一些有识之士探讨鼓词发展的未来之路。他说,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会淡忘,能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承下去,这是最迫切想去做的。
温州市群艺馆馆长、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卢和乐对方克多的评价是,他的唱词风格借鉴话剧、相声等表演手法,很现代,很有时代感,伴奏板式多样;他的作品在省内乃至全国获奖无数,为温州鼓词“走出”温州、享誉省内外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十年来,他还先后带出了王合华、方君柱、高修超、林春燕、叶玲玲等一批高徒。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