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福州尺艺:晓畅如话 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2009-10-30 14:19
来源:福房网 作者:古韵
尺艺发端于福州省城,流行于十邑,抗战军兴后,常到闽北一些城镇如南平、建瓯、顺昌、沙县演出。

福州尺艺,原名尺唱,历史上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酬应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这样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称尺唱或唱尺。1943年,艺人们组织“福州尺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尺艺。

尺艺发端于福州省城,流行于十邑,抗战军兴后,常到闽北一些城镇如南平、建瓯、顺昌、沙县演出。

福州尺艺

尺艺向来活动于底层,酬应社火、堂会及在酒楼茶馆卖艺,被视为低贱。新中国成立后,尺艺演员也被列入文艺工作者队伍,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但在50年代初期,这种行艺方式,已不适应新社会及群众审美要求的变化,其演员一度改演闽剧,曲种濒临危机。经过艺人的艺术革新,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趣味性,该剧种又以通俗生动的表演、晓畅如话的唱工、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站稳了书场和高台,成为地方广播电台的常设节目。1958年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被选进中南海汇报,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赏。1985年7月,受美籍华人刘文善的邀请,参加中国福州评话尺艺团赴美,实现远渡重洋,在美国演出的第一次,回途应旅港十邑同乡会邀请,顺访香港;1990年5月,又赴新加坡参加福州同乡世界总会成立大会,为来自东南亚、欧、美及台港的乡亲演出。进入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以唱为主的姐妹曲种出现演出危机,而福州尺艺仍能保持百人规模的专业队伍,并活跃于城乡高台,显示了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保持了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的地位。

檀板留痕

福州尺艺之渊源久远,史籍虽少记载,仍有片鳞只爪可寻。

唐张固《幽闭鼓吹》云:“元载子伯和,势倾中外,福州观察使寄乐伎数十人……伯和一试,尽付昆仑。”

宋梁克家《三山志》有二则记载:

綵山:州内谯门设立,巍峨突兀,中架棚台,集俳优倡伎,大合乐其上,渡江后停寝。绍兴九年,张丞相浚为元帅,复作,自是不废。

观灯:旧例,太守以三日会监司,命僚属招郡寄居者(按:指当时逃避金兵入侵,从北方流徙来福州的宗室、士民。),置酒临赏。既夕,太守以灯炬千百,群伎杂戏,迎往一大刹中以揽胜,州人士女,却立跂望,排众争睹以为乐。

明里人林春泽(嘉靖朝)侍郎寿宴诗云:“遍请榕城佳子女,清歌雅奏各当筵。”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