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尺艺可循之史则较短,从清代可见其脉络。清初有“洞中春”、“景国风”等尺社。嘉庆、道光间,有“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风吟”等尺社,善唱江湖尺及逗腔散曲。咸丰、同治间,有人利用“十欢”音乐夹唱小曲,号称“十欢尺”。光绪中期,职业尺社兴盛,“达云霄”、“驾云天”、“赛月宫”、“雅乐天”、“同乐轩”等尺班,以洋歌尺演唱《和尚讨亲》、《灶君报》、《麟儿报》等通俗活泼的民间故事唱段。
民国时期,尺班兼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以清唱散曲、长牌、盘答(对唱)为主。称为平讲班先后著名的尺班有“步蟾宫”、“筱龙凤”、“小小龙凤”、“郑桢记”、“林依银”等。
福州尺艺历史上曾出现分支的曲种流派。
飏歌社:清光绪间洋歌尺兴起,引起一些文人雅士的兴趣,他们以业余哼唱自娱,按照自身审美情趣,变洋歌粗犷明快的格调为清歌曼唱,斯文典雅,并自以飏歌社相标榜,常应友人之约,义务组织堂会演出,风行一时。民国初年,旅居北京、广州等地的福州人也组织有飏歌社。50年代后活动逐渐减少。
校场尺:是逃避水、旱、兵灾,从江淮流亡来福州的流民,在杂耍卖艺求生中利用江淮小调逐渐唱成的。40年代末逐渐消歇。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