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首先倡导自省、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自觉改正,如果没有,就无忧无惧,心安理得了。
《论语》中记载了曾子内省的故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办事、交友、 学习三方面进行检查,是否达到了忠信和学而时习之的要求,树立了自省的 范例。因此朱熹称赞说:“曾子以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本矣。”
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荀子也认为君子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孟子说的“自反”和荀子说的“参省”,同孔子说的“自省”、“内省”一脉相承,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孔孟之后,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修养方法。明代王守仁提倡的“省察克治”也是从自省方法发展而来的。王守仁的“省察克治”方法是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检查,克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要把隐藏的私利欲念搜索出来,加以克治,不可姑息。如果有丝毫私利欲念存在,众恶便相引而来。可见“省察克治”是为了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不过这种方法也反映了思想斗争的某些规律:善恶观念此消彼长,姑息恶念,将成大恶。我们培养道德观念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儒家自省的修养方法基本上是把道德修养看作封闭的个人内心活动,有自觉性、能动性的合理因素,也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倾向。我们要克服其唯心主义倾向,发扬其自觉性、能动性的合理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服务。
首先,要运用自省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获得自控能力,提出恰当的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自知之明,就会陷入盲目性而四处碰壁。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王通《文中子·周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小学集注·广敬身》)看别人,明察秋毫,看自己就糊涂了。这就需要有自省的自觉性,时时注意反观自己,检查自己,努力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自省的时候,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校正自 我认识的盲目性。“占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 正己。”(《韩非子·观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和自省自反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要运用自省的方法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人无完人,即便是圣贤也难免有缺点过失。只有不断克服缺点,才能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因此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 公二年》)每一个要求进步、追求成功的人,都要自觉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写在坟的前面》)鲁迅正因为无情地解剖自己,才能坚持新文化革命的正确方向,成为新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
再次,人人都注意内讼自省,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小至家庭团体,大至国家社会,人们相处总会有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大家都能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就容易化解。如果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处处皆是,别人处处皆非,小矛盾也会变成大矛盾,甚至发展到对抗冲突、势不两立的地步。我们还是要提倡对己严,对人宽,各自多作自我批评。有了矛盾,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不把时间精力花在无益的争论上。这样便能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事业的成功。
外国人中也有自省修身的例子。富兰克林就曾自订每天自省的十三项内容: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2.沉默寡言,避免无益的聊天;3.生活秩序:每件东西放在一定位置,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4.决心:要做的事情坚持不懈;5.俭朴:切戒浪费;6.勤勉:每时每刻做些有益的事情;7.诚恳:不欺骗人;8.公正:不作不利于人的事情,不忘记对人应尽的义务;9.中庸适度,避免极端;10.清洁;11.镇静:勿因小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故惊慌失措;12.贞节,切戒房事过度;13.谦虚:效仿耶苏和苏格拉底。富兰克林并不知道儒家自省的修养方法,但他做的却合乎自省自反的要求。这说明自省的方法反映了品德修养的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