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年来习惯于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人,一类是剥削者,一类是被剥削者,或者说一类是统治者,一类是被统治者。阶级分析法,在号召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有功不可抹的作用,但它必竟流于简单、片面,掩盖了人的许多本来面目,对分析人,研究人不利。邓小平在79年即停止了对阶级斗争学说的运用,我们也该换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了。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后世对儒家学说并称孔孟之道,这个“孟”指的就是孟子。他在《孟子·万章篇下》给我们描绘了四类圣人,这四类圣人都是身居高位或曾经身居高位的人,一类是伯夷,他“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清正廉洁,远离尘嚣浊世的人;一类是伊尹,他“何事非君,何事非民”,意思是不论什么样混浊的君王,不论什么愚顽的百姓,他都能事奉。他以天下之任为己任,治世亦进,乱世亦进。一类是柳下惠,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他在坏蛋手下也干事,为了糊口,小官也做,他任劳任怨,耿介独立,和而不流。一类是孔子,他终日乾乾,辛勤努力,时止则止,时进则进,宣传仁政,不遗余力,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中正。孟子称“伯夷,圣人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您身居要职,属于哪一类呢?
原文是: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者宽,薄者敦。
——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的责任
(责任编辑:他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