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孟子》中并无直述智术之理,但在他宣说仁义王道中却无不透露出需要君主之智,尤其是对大局权衡、贤愚识别才是大智,这是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必备之要。
孟子见齐宣王曰:“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这里提出不要偏听偏信,君主要开明并能有判断之智。有人说“世上没有完全相通的心灵”所以判断别人是最困难和复杂的事。而这又正是领导最为重要的智慧,“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侍”同样,优秀的领导善于选拔优秀而又志同的人才,才能成就自己。
孟子告诉齐宣王:一位英明的政治领导者,实行建设安和康乐社会的政策,必须要使得每个国民,对上能够养得起父母,对下能够娶得好妻子,生儿育女后,要有抚养孩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到年成好,丰收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吃饱;即使遇到歉收的凶年,大家也不会有饿死、流亡的痛苦。假如社会建设到这个地步,每个国民都可以安居乐业,然后再施以教化,教百姓都向好的一面去努力,往好的方面去求进步。这些也都做到了,你有事,下一道命令出去,老百姓们很自然的都乐于听从了。所以领导者应该是善于建设自己的集体,维护集体的长久利益。
因为组织、国家总是在一定时势中,而时势总是在变化着,所以领导不仅要判断时势,把握时势,而且要善于根据时势改变自己,成就事业。
齐王派兵去打燕国,短期间内,齐国很快就把燕国打败了,齐国获得胜利,占领了燕国十个城池。齐宣王征求孟子的意见,问孟子说,有人建议我到次为止,不要把燕国吞并。也有人建议我,现在就把燕国吞并下来算了。以我万乘之国的“齐”,而去攻打万乘之国的“燕”。在相等的国力下,竟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把燕国打败了。这种胜利,似乎非人力所能为,看样子是天命。假如不把燕国拿下来,就是违背了天意,上天会降灾难的。我看还是把燕国拿下的好。你孟老先生以为怎样?听听你的高见如何。
孟子告诉他说,假如你把燕国占领了,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很愿意的话就不妨占领下来。古代曾经有这样的例子,那就是周文王。假如你占领了燕国,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不愿意的话,那就不要占领,古代的历史经验,像周文王就始终没有起兵伐纣。
后世的说法,标榜文王是“不忍心也”。假如暂且推开王道精神不谈,只从谋略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文王看得很准,在他那个时候,时机还没有成熟,在他自己手里来不及了。况且姜尚(太公)七十多岁才遇到文王,而那时文王已经九十多岁,步入迟幕了。等到他儿子手里,纣王还不能反省转变的话,那么一切的机缘成熟,才能一举成功。所以他把这个事业,留给儿子去完成,而这机缘的判断正是卓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