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县)人。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更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奇才和巨人。庄子的文化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庄子和老子一样,也喜欢从水中感悟和阐发其深邃的“道”理,但二者的思维方法和运用方式大不相同。老子以水论“道”,大多直抒胸臆,是直截了当的断语;庄子则不然,他往往通过编织奇特的水的寓言故事,来阐发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其说理方式之奇特、想象之奇幻、运思之深邃、语言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一
思想自由开放的先秦时期,是华夏民族大觉醒的时代,人文思想涌动,各种思想观念奔腾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绚丽缤纷的文化局面。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文化,因较少受到传统思想的羁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开放性。尤其是集中体现庄子学说的《庄子》一书,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文体文风,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风格。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庄子“逍遥游”的人生思想中。
庄子智慧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也是表达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哲学有别于老子哲学最根本的标志。《逍遥游》篇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应当突破尘世中的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种种“身外之物”的束缚,使自己的精神作无挂无碍、无我无物的“逍遥”之游。庄子的“逍遥游”所游之处在哪里呢?所谓“六极”之外、“尘垢”之外、“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但这些不过是想象中的虚静世界。由此可见,庄子的“逍遥游”其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局限性,摆脱名缰利索、道德是非、逻辑理智束缚的一种优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故庄子的“逍遥游”也叫作“游心”,它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精神的逍遥。
为了表达其博大无碍而与物冥合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庄子在《逍遥游》的开篇写道: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出手就气吞万里,然而构成它想象的物质基础则是大水——“北冥”。庄子没有说北冥有多大,但既然一条鱼就“不知其几千里”,水面之浩大是不难想象的。在庄子的笔下,鲲是一条生活在北海、硕大无比的大鱼;鹏就是由鲲而变成的一只巨鸟,与鲲一样,鹏也是个宠然大物,“背若太(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鲲鹏活动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这里,大鹏就是不为外物所蒙蔽、束缚的自由灵魂的象征。为了衬托出鲲鹏挥洒自如的逍遥游理想,庄子以天地间最大的物象——大海和天空为鲲鹏的活动空间。因为只有大海和天空,才能衬托出鲲之巨和鲲化为鹏(象征至人的精神或灵魂)的伟岸庞大,才能表现出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磅礴气势。庄子借《逍遥游》表达了一种大解放大自由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人生态度,即人的活动只有从自我为中心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摆脱功名利禄等俗物的束缚,才能使精神或灵魂感验到鲲鹏所置身的辽阔无比的世界,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逍遥游境界。
如何做到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呢? 庄子教给我们的办法是“忘”(类似的还有“外”、“丧”、“遗”、“黜”、“无”等)。在庄子看来,“忘”是“游”的必要条件,没有“忘”就不能展开“游”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