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智慧 > 道家智慧 >

悠悠庄子: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2009-10-23 11:21
来源:逍遥社区 作者:逍遥天籁
庄子其文,汪洋恣肆;庄子其人,狂放不羁。于《庄子》之字里行间,读出庄子之悠悠,其天地之幽幽。

读《庄子》其书,虽未像前人般书读百遍而纯熟于心,但读《庄子》开篇第一章《逍遥游》全文,却也品出了一番滋味。各人观庄子,各有其见解,旷者见其放达,隐者见其幽然,智者见其思远……浅览《庄子》,偶而翻之,未有前人思深怀远,但便如夏日品茗,氤氲水汽中,隐隐幻出悠悠庄子,书中寓无穷天地,飘然随其神游于天地间。

庄子智慧

庄子其文,汪洋恣肆;庄子其人,狂放不羁。于《庄子》之字里行间,读出庄子之悠悠,其天地之幽幽。此“天地”不拘于自然界之物质形体,更延至精神境界。

《逍遥游》中言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此亦寓庄自身飘飘然,“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畅游于自己的茫茫天地内。一己的生存空间终究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可以是无限的。

《大宗师》里叙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寥寥几字,先道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甘泉枯竭了,鱼群挤在陆地上,以互相呼出的湿气而活,以口沫互相沾湿,其可谓仁爱有哉,感人深矣,庄子在此宕开一笔,干脆道:“不如相忘于江湖。”人为之仁毕竟囿于形体,而自然之道,却可广无际涯。人可相忘于自然,正如鱼可相忘于江湖。再进一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誉尧”和“非桀”何益呢?倒不如忘却,“不誉不非”以通于大道。

又《天地》有言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呵,庄子他说啊,由物至天,逐渐忘却,直至忘却自己,入于天地自然之境界。而此过程中,浑浑然处天地之中,茫茫然忘万物之形,庄子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阔空灵的天地。他借颜回之口道“回坐忘矣。”坐忘,坐忘,当真精妙无极。仅仅两字,便现出端坐而彻底忘却物我、是非差异的精神境界。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庄子以为形体乃人之负累,整天疲于奔命,莫之所归。连自身之形体之心智,全部负累,尽皆抛弃,眼中心中空无一物,境界由物忘天忘直至坐忘,天地万物混同为一,渺渺乎全无羁绊,无有思虑,至空至灵,逍遥游于天地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忘”仅仅是入庄子悠远天地之门罢了,再看两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秋水》里庄子与惠施鱼乐之辩及庄子钓于濮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世人看此篇,皆重庄子巧辩之术,可以驳难惠施,以致对方哑口无言,我却独独由此篇而观照出个仰天长笑,叹无人知己的庄子。他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神思却寄于游鱼之身,淡定从容如庄子,于此瞬间又神游万里,悠悠飘飘,人之在世,虽渺然一身,又怎能如鱼儿这般逍遥快活,无忧无虑呢?自己所求之境界,怕也不过如此吧,如鱼般相忘于江湖,世人只怕鲜能做到。念及此,庄子不禁出言赞鱼,以求同好。这般的心思,惠施又怎能理解呢?庄子与之争执的,哪是那只言片语的胜利呢,他实是求着一个志同道合,与其精神相契的知己啊。如此心曲,唯谁能知?庄子在自己构造的漠漠天地中依然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吾将曳尾于涂中。”罢罢,既然无人解我,既然众人皆重这劳什子的功名利禄,我且效那乌龟游戏污秽之中而自快。当真是一个“志洁如玉,尘埃富贵”的庄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