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的渴望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很多高度发达的古代文化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说有关自由的思想来自欧洲启蒙运动,是纯粹的舶来品,这不大确当。
谈起自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庄子》。庄子是我们中国最古老、最出色的自由思想家。说他是自由思想家不仅仅意味着他的思维、想象与文风无比自由,更因为其中的篇章为我们揭示了自由的真谛。在这里我要小心地指出,《庄子》的作者不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自由主义”首先不是一个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政治学理论。与喜欢探讨“圣人之治道”的《老子》不同,《庄子》绝少系统性地谈论政治。
庄子智慧
太史公《史记·庄子列传》所提到的篇名基本上在今本《庄子》的外篇与杂篇中,但是,历来很多学者都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风格一致,内涵精深,是《庄子》真正的精华所在,应该出自一个人的手笔,或许就是历史人物庄子。我们就从内七篇来看一看作者的自由观吧。
自由于社会道德规范
有关庄子的历史资料很少,但似乎在秦汉之际庄子是个名气很大的人,有关他的传说常常把他描述成一个行为怪诞、不同寻常的人物,这些传说基本上保留在《庄子》外篇与杂篇中。《至乐篇》谈到庄子妻子死时不哀悼,反而鼓盆而歌。假如这个女人生前像朱买臣的妻子、韩信的嫂子那样,憎恶他的贫困,不知他的才情,侮辱虐待他,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这位鳏夫获得解放的心情。但是,事情似乎不是这样,这种与众不同的丧葬行为很符合他的思想。
《养生主》中老子死时朋友秦失来吊唁,仅仅号了三声就出去了,结果遭到老子学生的质疑。《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挚友,子舆、子来先后生病奄奄欲死,子祀、子犁前来探望,不仅不悲痛,反而大肆赞扬天地造化的神奇。庄子的好友惠施很不理解这类无情的行为,提出了“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的疑问,庄子解释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也就是说,真人可以自由于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不良影响之外。但是这种临丧不哀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事情,还会带来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