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庄子的真,喜欢其高妙奇瑰,恣肆汪洋。喜欢其性情率真、胸襟博大。大如鲲鹏展翅击水三千里,拍风而上九重霄,邀游于碧海长空,不慕恋滚滚红尘;小如蝴蝶款款而飞,悠游自在,心之所适,行之所安。
先秦文学中,《庄子》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哲学论著。不读《庄子》,你就无法知晓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你也无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人何以如此乐天知命、何以如此豁达大度、何以如此高傲超脱,何以如此平等谦让、明哲保身。
庄子智慧
世人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争名夺利,乐生恶死,斤斤于是非之争,汲汲乎仁义之辩,最终避免不了人性的丧失。庄子为此感到深深的悲哀。于是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理想人格”。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
至美至真——自然
庄子追求自然,顺其自然,遵循万事万物发展规律,这是他对人生人性本应自由的人生观的体现。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天不能胜人,人亦不能胜天”因为天与人不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墨索。——《骈拇第八》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第八》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引申到人际关系上同样适用,而且独具慧眼。《大宗师第六》中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泉水枯竭了,鱼暴露在空气中苟延残喘,鱼就不得不相互哈气来相互给点湿气,不得不相互吐着水泡令双方身体潮湿一些,还不如让鱼互不相识,各自在水中自由自在悠闲的戏水。人与人亦如此,与其彼此有那么多情思、牵挂,不如“正道”采取豁达的态度,安时处顺,无所利益纷争,没有猜测嫉妒,正所谓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其实人与自我的关系何尝不是这样呢?保持自我本性,不要随波逐流。在《齐物论第二》开篇就提到了“吾丧我”的命题,这里的“我”指“道”境界上的“大我”。所谓“吾丧我”就是摒弃个人的私心偏见,留下一个真实的我,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第一》)庄子认为原始状态下的人是最美的,不会因为过多在乎功利得失而丧失自我,要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在庄子眼中,自然之美蕴藏着内在生命及其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