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和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对于清静无为,庄子认为:无所追求天下就会富足,无所作为万物就会自行变化发展,深沈宁静人心就会安定。并说: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会治理得好。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无为”方能安其性命之情,方能用天下而有余。将老子“无为”思想发展为“逍遥游”,主张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能的主宰,游心于四海之外,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列子在《黄帝》中描写了一个华胥之国,他说:华胥氏之国,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几万里;不是船车和步行所能够到达的,神游才能达到。这个国家不设首领、官位,听其自然而已;这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愿望,听其自然而已。人们不知道生的快乐、不知道死的厌恶,所以婴儿和青少年没有夭折和死亡;不知道爱护自己,不知道疏远别人,所以没有爱憎;不知道违背迕逆,不知道趋向顺从,所以没有利害;全都没有什么爱憎,全都没有什么畏忌。入水不被淹,入火不被烧,刀砍鞭打没有伤痛感觉,飞腾空中好象脚踏实地,睡在虚处好象躺在床上,云雾障碍不了视线,雷霆扰乱不了听觉,美的恶的迷惑不了内心,深丘山谷阻滞不了脚步,这不过是精神在运行罢了。可见华胥氏之国是顺其自然而治的,他所说的“自然”,事实上也就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关于见素抱朴,《庄子》和《列子》中谓之“复朴”。庄子说:“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列子则说:“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它们的含义差不多,“朴”字都是指朴素之道。。针对当时人欲横流社会,庄子提出了返归淳朴的措施。从原则上讲,也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见《庄子·秋水》)即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得去求声名。这样“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道家智慧
关于少私寡欲,庄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见《庄子·在宥》)是要求人心要清要静,思想才会纯洁,就会去追求素朴的生活。而列子则一反常规的论述方法,他在《杨朱》中以讽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声”是获得尽情享受的前提,并称之为“达乎生生之趣”,然后反戈一击,抨击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行为,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认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并指出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禄位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不公平,对于人心险恶,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揭露和批判。这就是要求人们放弃名利和各种私欲,做到返朴归真。
以上三方面是道家、道教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道家、道教追求返朴归真,“朴”、“真”是大道本质的反映,是圣人德性的最高境界。《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把“赤子”作为“朴”的典范。并在描述“真朴”之士时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庄子和列子亦主张返朴归真,遵循无为的原则,以复归原始混沌淳厚朴实的自然状态,后世许多高道大德铭记古训,均以返朴归真作为修身的重要原则和理想,加以继承发扬。
(责任编辑:蝶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