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识破了桓齮的战术,不仅不去解肥下之围,反而趁秦军进攻肥下,大营空虚之时,出其不意地偷袭了桓齮的大营。这样,原本设计在肥下围歼李牧的桓齮不得不回师自救。也就是在桓齮回师自救的路上,李牧派出两路大军,一路正面诱敌深入,另一路大军则埋伏在战略制高点,待桓齮主力进入伏击圈之后,两路大军突然合围,桓齮率领的十余万秦军被李牧一举歼灭。桓齮精心设计的诱敌之计,最终被李牧反利用,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宜安、肥下之战,李牧围歼秦军示意图。
肥下之战,一洗长平之战带给赵国的耻辱,打出了赵国的威风,更给了其他六国抵抗强秦的信心;肥下之战,再次显示了李牧在军事上的天才成就,是围歼战的经典范例,对后世“围点打援”战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冤死的良将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向赵国发起攻势。此时,曾经是“战国七雄”的韩、魏两国已经臣服于秦国,势如破竹的秦军不仅享有心理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大将王翦的统率,可谓志在必得。
王翦和李牧同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领,两人势均力敌。赵军虽然弱小,但是李牧以“哀军必胜”的信念与王翦决战,秦军并不能在战场上取得明显的优势。在李牧严密的防守下,声势浩大的秦军,日益面临攻势被瓦解的危险。久攻不下的王翦非常清楚,要破赵军,必先除掉李牧。秦国的政治家立即配合战场上的王翦,再次上演了反间计。与长平之战中换掉廉颇所不同的是,这次,秦军通过奸细传达的不是“不怕廉颇,就怕赵括”的谎言,而是“李牧谋反”的谎言。
彷佛是宿命,长平之战中四十万冤魂的哀号言犹在耳,赵王居然重蹈覆辙,不仅相信了“李牧谋反”的谗言,而且要解除李牧的兵权。但是,这一次是在国家危难关头撤换主帅,三十年前长平之战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李牧拒不受命。
或许是李牧违抗君命佐证了“谋反”的意图,赵王竟“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史记·李牧列传》)。李牧的被杀,等于是赵国自废武功。王翦大军迅速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也随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