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颇看来,蔺相如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无所行动,这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而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石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这两次军事行动其实是“完璧归赵”的余波。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义正词严,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赵十五城,而且还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其依据竟都是“度”,“度”秦王如何如何,也就是主观猜测。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又对秦王作人身威胁。
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秦赵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而廉颇又忙于“东击北进”,无暇分身,自然十分恼火。所以,廉颇才要羞辱“添乱”的蔺相如,跟他过不去。而蔺相如也借门客之口向廉颇暗示:作为抗秦派,我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你廉颇;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才能使赵国强大起来,这也正是王上的深意。
廉颇明白了蔺相如的意思,被蔺相如的风度和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东周列国志》就说廉颇是在听从了赵王派来的虞卿的游说之后,才去向蔺相如示好的。廉蔺交欢之后,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使赵国一跃而成关东六国之首。
公元前278年,廉颇东击齐国,破其一军。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前276年,赵军名将楼昌攻魏国的几,不能取。12月,廉颇回师西进,攻取几。次年廉颇再攻魏,陷防陵、安阳。
赵国东北方的东胡部族曾与赵国友善,其后背叛,攻占赵国代郡(辖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部分),并驱使代人叛赵。前273年,廉颇率25万雄狮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北方战场,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东胡各部族,收复代郡,稳定了赵国的北方形势。
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 (《战国策·赵策三》)。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而秦国也慑于廉颇的威力,虎视赵国10年而不敢加兵。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