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这棵“翠白”原陈列于清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莱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还攀爬两只红色小息的螽斯虫,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增添了活意,令人叹服。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这是件别有含意的嫁妆。
据传这是珍妃的嫁妆,怎么会到瑾妃居住的永和宫呢?
瑾妃和珍妃本是姐妹俩,她们同时入宫,选为光绪之妃。姐妹俩无论是长相还是爱好各不相同,瑾妃爱财,其父就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作为嫁妆;而珍妃爱书,嫁妆竟是满箱子的书,其父就将传家之宝——翠玉白菜给了珍妃作为补偿。哪里知道瑾妃一看,她的嫁妆里没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闹。珍妃本来就不爱财,于是就把翠玉白菜拿出来让给瑾妃。
瑾妃身材臃肿,脾气极坏,相比之下珍妃容貌端庄,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当然就博得光绪的宠爱。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长稽若昕表示,台北故宫收藏了3颗翠玉白菜,北京故宫也有。翠玉白菜与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肉形石是台北故宫内最知名的国宝级展品,故宫许多自制的纪念品都是以翠玉白菜为主题。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翠玉白菜”发现破损,怀疑是在借展过程中造成损坏。而院方表示,“翠玉白菜”迁来台湾时就是如此,应该是在清宫时就有的“旧伤”。
玉雕“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运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泽,雕琢出一颗几可乱真的白菜;菜叶上还雕有螽斯虫(俗称“纺织娘”)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翠玉白菜”2003年12月南下高雄展览3个月,回院后发现白菜上的螽斯虫须有裂缝。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林曼丽表示,院内资料显示,螽斯虫的须早就断了,与南下高雄展览无关。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处长嵇若昕指出,这是“翠玉白菜”在清宫时就有的“旧伤”,她以1966年及1995年所拍摄的“翠玉白菜”照片,证明这一“旧伤”早已存在。有关专家也排除了“翠玉白菜”在当年迁往台湾途中遭到损坏的可能性。
嵇若昕说,这处小缺口并不影响“翠玉白菜”的整体美,因此不需要修补,如果使用塑胶颜料修补,反而不能呈现自然效果。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镇院之宝“肉形石”,日前也传出发现一个小缺角。嵇若昕说,那并不是破损,这件文物本来就是要借此缺角呈现工艺之美,表现与真正的红烧肉十分相似的自然形状。
和“翠玉白菜”一样,“肉形石”也同样来自清宫,乍看之下,很像一块美味多汁、肥瘦相间的“东坡肉”。这两件珍贵文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人气最旺的展品,它们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赏人潮。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