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测量的结果,王博介绍说:前面测的这个是鼻颧角,它是颧骨FMO两个点的一个夹角,这个角越大就是越趋向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角比较大一些,欧罗巴人种这个比较小一些,我现在测出来的角是136度,应该说趋向于欧罗巴人种的特点,蒙古人种这个角一般是在145度以上,或者是145度左右,欧罗巴人种一般是145度以下,有一部分是新疆测量的,也能达到是145度,但是没有高于145度的。136度说明他这个颧骨面部比较突出,这一点是鉴定和认识这个种族的一个重要数据。第二个数据是ZM到 SS这个角,这个角就是137度以上,可能到142度这个间距,是蒙古人种出现率比较高一些,这是127度,他面部突出的很强烈,也是有欧罗巴人种的特点。
果然是欧罗巴人种,人类学与语言学的解读结果竟然一致:龟兹古国人的祖先是古欧洲人,这支古欧洲人向东迁徙曾到达罗布泊一带的楼兰。
2003年12月,在新疆考古所发掘小河墓地时,出土了一具被考古队员戏称为“小河公主”的干尸,经体质人类学家检测后确定为典型的欧罗巴人种。
林梅村介绍说:在学术上,这些吐火罗人分布区,分成了至少四个民族,北边是游牧民族,南边是这种绿洲民族,这个游牧民族就是所谓大月氏人,按照《汉书》的记载,实际上说是从敦煌北边的草原地带迁到中亚,而它迁的时代是在公元前2世纪,在中亚,有很多亚历山大东征时期带来的希腊人,希腊人管大月氏人叫吐火罗人,现在阿富汗的西北这个地方在唐代还叫吐火罗斯坦,所以我们就能知道,天山以北分布的这些吐火罗人,包括后来迁到中亚的,都是吐火罗的游牧人。南边,至少我们知道应该有三个,就是西域36国里面至少有3个王国的这些民族是属于吐火罗人,比如最西边的就是龟兹了,还有一个王国就是焉耆,相当于新疆的中部,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楼兰王国,因为我们从楼兰出土的公元3世纪、4世纪的文书里面看,实际上它的土著民族应该是吐火罗人。
无独有偶,1980年,新疆考古所的所长王炳华,在孔雀河下游一个叫古墓沟的台地上发掘了一处被称为太阳墓地的史前墓葬,这里东距楼兰古城 100 公里,墓地的年代学标本经科学检测,确定为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535年间的遗存。
不久,在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一带又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人称“楼兰美女”,专家对其做出了精确的年代考证,时间为3800年前,人种也为原始欧洲人。
种种迹象表明,古欧洲人的一支,在4000多年以前就来到了西域。
林梅村介绍说:这就说明了他们实际上更古老,它从欧亚草原迁到新疆的时候还没有和法国人、意大利人的祖先在一起生活,他们分化得比较早,等到他们迁到了新疆以后,又过了几百年,印度的雅利安人和伊朗的雅利安人才开始再向东方迁徙,所以实际上它的语言跟西部接近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原始性,吐火罗人还有意大利人和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共同的血缘地在里海黑河的北岸,在欧亚草原,然后从这个地区逐渐向四方迁徙,迁入欧洲就是这些拉丁人,就是讲印欧语的西部的语族的,就是法国人的祖先和英国人的祖先,然后还有一支迁入了伊朗,都是从里海黑海北岸这个地区迁来的,还有一支迁到了新疆。
测量特征的比较说明,这些颅骨与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草原和咸海沿岸地带分布的青铜时代居民的颅骨,同属原始欧洲人种的古欧洲人类型,他们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上时代最早、分布位置最靠东的古欧洲人类型。
新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是最早迁入新疆的吐火罗人的考古学文化,而这个文化是直接来源于丰提克地区的颜那亚文化,塔里木盆地的文化可能和克尔木齐文化南下发展有一定关系。
远道而来的人们在绿洲上住了下来,后来在石窟的壁画上留下了自己的形象,在龟兹的石窟壁画中,根据题记可以判断出一些画像是供养人。
供养人出资建造了石窟,为了表明永世对佛的陪伴和供养,他们将自己和家人的肖像绘在石窟门的左右两侧或甬道两壁,这些人是现实世界的人物,有明确的社会身份,甚至留下了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