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劝皇帝皈依天主教的德国人汤若望。
1629年,那位与利玛窦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青年人徐光启已成长为明代的大科学家,他信奉天主教并升任礼部侍郎。
同年6 月21 日发生了日食,钦天监官员用传统方法推算失误,而徐光启用西方天文学方法推算的时间却与实测完全吻合。于是崇祯皇帝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启用西方传教士修撰新历。开启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参与修历的先河。
从此,西方天文历法的书籍开始得到系统的翻译,到明末完成了长达一百三十多卷的《崇祯历书》。只是还没有等到这部历书正式颁布下去,明朝政权便在李自成起义的呐喊声中灭亡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向认为天象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这一点在王朝更替时期体现得更为明显。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汤若望巧妙的抓住时机,把《崇祯历书》改名为《依西洋新法历书》,奉献给新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接受了这部历法,把它改称为《时宪历》颁行天下,这部历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这份揭帖是当年汤若望向顺治皇帝上奏天象的奏折。汤若望不仅巧妙的说服了新的当权者采用西洋历法,还提出制造新的天文仪器来测算天象。
故宫馆藏的“新法地平式日晷仪”是汤若望在顺治元年制造的,使用时,凭指南针定南北,通过晷针投在晷面上的日影位置,就可以得到时刻及当日所处的节气。
清代初期清宫造办处制作的绿漆木质描金花望远镜。当年汤若望为了留在北京,曾经以望远镜为礼物进献给摄政王多尔衮。
天体仪则是清宫所藏的最早的天文仪器之一。
传教士汤若望因此顺利实现了与新政权的合作。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他虽然信仰佛教,却与汤若望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662年,二十四岁的顺治因得天花去世,临死之前他立康熙为皇位继承人,汤若望的建议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
那段时间政治权力的争夺非常激烈,由于康熙皇帝年幼,实际掌权的是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围绕权力展开的斗争无处不在,当时担任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也被卷了进来。
在鳌拜的支持下,钦天监里不满西洋历法的官员诬告汤若望图谋不轨。汤若望被关进了监狱。不过,在康熙皇帝的干预下,汤若望侥幸逃脱了死刑,但由于年老体弱,不久就含冤去世。康熙亲政后,汤若望被平反,安葬在利玛窦墓旁。
时间追溯到1669年,午门。正午的阳光刺眼而肃杀,这里正准备上演一场生死对决。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是这次对决的关键人物。他曾经是汤若望的助手。对决的另一方是螯拜支持的钦天监。事情的起因是钦天监按传统方法推算历法出现错误,15岁的康熙意识到,这是打击螯拜的一次好机会。康熙下令钦天监官员和南怀仁一起到午门广场,用不同的方法测算正午时间日影的长度,结果南怀仁的计算准确无误,传统历法再次测算失误。
南怀仁帮助康熙在和螯拜的较量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此后他开始全面负责钦天监事务。
这是北京观象台下的历局遗址,当年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就是在这里主持天文历法工作的。
南怀仁上任不久,就制造了六架天文观测仪器。这些精密的仪器至今依然矗立在古观象台上,成为今天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年一位叫德理格的意大利传教士专门为康熙皇帝谱写了一首奏鸣曲。我们找到了这些奏鸣曲的遗稿,并试图用它还原当年康熙皇帝学习和欣赏西洋音乐的情景。
根据史书记载,1670年,康熙命令京城会使用乐器的传教士演奏西洋音乐。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由于没有经过训练,配合起来很不协调,被康熙撵了回去。
可是这已经勾起了康熙对西洋音乐的兴趣。没过几天,同样是这支乐队又受康熙之命在宫中演出。
这次合奏长达四个小时之久,有时康熙听得高兴,便会亲自加入演奏。
一位在宫中任职的意大利神父马国贤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康熙皇帝很想成为一个数学家和音乐家,虽然他在这两方面没有很深的造诣,但的确非常喜欢。
这就是为康熙皇帝谱写奏鸣曲的德理格。他指导编撰了乐理专著《律吕正义》。他的奏鸣曲是传入中国最早的欧洲音乐。
康熙皇帝很欣赏德理格的音乐才能,曾多次试听他的演奏,派了不少学生向他学习,其中包括两位皇子。
对学习的渴望贯穿了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对西方科学抱有极大的热忱。康熙对数理化的兴趣,来自于幼年经历的那场“历法之争”,多年之后他对臣下谈到:“朕思己不能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他受当时欧洲国家建立科学社团风潮的影响,在皇宫里也设立了类似的机构,叫做"蒙养斋算学馆",目的是培养高级数理人才。
688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1月28日,白晋、张诚等6位法国科学家在乾清宫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他们献上了从法国带来的30件科学仪器和书籍作为见面礼。这些非同寻常的礼品,令康熙非常高兴,当即决定让他们入宫,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从此开始了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从事科学活动长达数十年的局面。
这件地平经纬赤道公晷仪是十八世纪从英国进入紫禁城的,它不仅可以测量时间,还可以测量太阳距离地平面的高度,因此在航海中应用比较多。
测分时赤道公晷仪则不仅可以测时,还可以精确到每一分。它和后面我们要展示的铜镀金测时圭表合璧仪同样来自英国。
南怀仁从康熙八年起主持钦天监事务,同时他也成为康熙皇帝的数学、天文、力学方面的启蒙老师。
白晋等人入宫以后,与康熙相处很融洽,工作也很顺利。他在《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
这台手摇计算机是康熙年间御制的,比世界同类型机器的出现只晚了几十年。
这本对数表是康熙皇帝当年学习数学时用的。
康熙本人对科技的兴趣,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科技的发展。他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工作。
这件银镀金简平地平合璧仪是康熙在学习天文算学中近距离实测的专用之物,出自清宫造办处之手。这件半圆地平日晷也是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
这是清朝时期宫廷中所用的一套银质制药工具。康熙皇帝对医学也很有研究。40岁那年,康熙得了疟疾,当时的中医大夫束手无策;服用了传教士敬献的金鸡纳霜,也就是奎宁以后,他的病好了。从此他对西洋医学发生兴趣,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并亲临观察。为了了解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他甚至命令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康熙本人亲自参加了实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康熙年间用于地理测量的科学仪器,据白晋在《中国皇帝康熙传》中的记载,康熙有时自己定位调整各种仪器,精确地计算。然后他再让别人测量距离。当看到自己计算的结果和别人测量的数据相符合时,便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