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寿山石:鉴赏有方,传承有道(2)

2009-07-23 14:24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下来的石头滚落而形成的,它的矿物组成与它的母体寿山石一致,所以,科学仪器的测量结果并不能作为田黄石鉴别的惟一标准

田黄石是由从高山岩上分离下来的石头滚落而形成的,它的矿物组成与它的母体寿山石一致,所以,科学仪器的测量结果并不能作为田黄石鉴别的惟一标准。

除了田黄石,寿山石还有其他品种将近150个,每个品种的特性不同,雕刻表现形式不同,怎样才能更好地赏玩和鉴别寿山石,成为寿山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记载寿山石的文字,时间是寿山石开采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宋朝。那时,人们对寿山石的理解仅限于洁净似玉、柔而易攻。

而到了清朝,1668年,自从福州公子陈越山将寿山石带到京城销售一空后,寿山石名声大噪,许多名人雅士开始争相收藏寿山石。

时尚的推崇催生了第一部寿山石专作《观石录》的诞生。

提起这本书的写作,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观石录》的作者高兆是福州人,生于明末,明亡后无心做官,只是十分喜爱寿山石。由于生活清贫,高兆自己并没有多少寿山石藏品,他只能到朋友家中欣赏。

朋友们的寿山石有的淡雅;有的空灵;有的娇艳。高兆欣赏得入了迷,长时间不愿将手放开。

一个朋友看到他痴迷的神情,急忙命人将石头拿走,对他说:不能让你看得太久,因为石头会让你害上相思病。

高兆很是留恋这些精美的寿山石,却又苦于不能时时把玩,于是,他只好用文字记录下它们的形状、色彩和特征。

高兆将他看到的寿山石分为三个等级——神品、逸品和妙品;

高兆同时代的名流学士们,将这些堪称神品、逸品和妙品的寿山石握在手中,揣在怀里,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进论辩识,揣摩和欣赏着彼此的收藏——这种赏玩方式成为清朝上流社会的时尚。

高兆将这种时尚写进《观石录》中,不足两千字的《观石录》迅速在文人中间流传开来;仅仅过了20年,又一本寿山石专作出现了,这就是浙江萧山人毛奇龄所写的《后观石录》。

《后观石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田坑、水坑和山坑的概念;并且指出当时的收藏家收藏,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这种寿山石的分类方式和等级界定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毛奇龄还第一次以色泽命名寿山石,包括艾叶绿,羊脂白、蔚蓝天、瓜瓤红、虾背青、红粉、洒墨、蜜杨梅、杏黄等40种不同的名称。

从那时起,丰富的色彩就成为区别寿山石与其它石种的鲜明特征之一。

《后观石录》再次指出,人们赏玩寿山石最好方式就是把好石头放在桌案榻几旁时时把玩。

经常把玩寿山石,人脸上或手上的油脂便会在石头表面形成油脂层,行话称为“包浆”;时间越久,包浆越厚,寿山石石质也就越稳定,呈现出的味道也就更加醇厚。

如果没有时间经常把玩,现代人还可以用各种动植物油和矿物油来养护寿山石,以便让寿山石更加滋润。

而好的寿山石敲击时还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当然,寿山石硬度小,除非是鉴别石头的好坏,其他时候要尽量避免石头之间的碰撞。

《后观石录》所描绘的寿山石大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印钮,只有一个小晶玉特别。

毛奇龄用整整114个字来介绍它,并详细说明它的来历。而这个小晶玉高不过8分,直径也只有4分。

原来这是一个挂在扇子上的挂件;它不但反映了一种新鲜的寿山石赏玩方式,还见证了毛奇龄的一段人生佳话。

毛奇龄被称为清初文坛奇人,博学广记,尤其爱挑战权威,据说他在读朱熹作品时曾扎个草人儿侍立身旁,毛奇龄把它当作朱熹,如发现作品中有不妥之处就责问草人儿,甚至还抽打它。

毛奇龄60岁时纳有一妾,名叫“曼殊”,二人年龄悬殊,感情却很深厚,甚至毛奇龄78岁高龄时还与曼殊育有一子,被传为清初文坛的一桩喜事。

毛奇龄曾为曼殊写下一篇《曼殊别志》,言辞真切,高兆看后深受感动,便将自己的一枚寿山石赠予毛奇龄为毛奇龄的深情所感动,还特别叮嘱一定要请著名的篆刻家刻上“曼殊”二字。特立独行的毛奇龄便将小晶玉改系在扇子上,随身携带,时时抚玩——不知寿山石挂件的风尚是否发轫于此。

随着毛奇龄和高兆专作的普及,寿山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人们的争相追求带来了雕刻和开采的兴旺;到了民国初期,前朝的遗老遗少家底深厚,国民政府新贵腰包刚满,他们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诗词歌赋、古玩字画,一时间都成为他们迷恋的对象,具有特殊赏玩韵味的寿山石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在那时,寿山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三本专著相继出版发行。

这里曾经是誉甲于八闽大地的私家园林“三山旧馆”,它最早的主人就是清末与陈宝琛并称“福州二老”的龚易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