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岩画:远古信息的聚集(2)
2010-02-02 10:37
苏云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当时叫甘肃师范大学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一直在景泰县文化系统工作。出于专业爱好,他最初对新发现的景泰岩画感到
苏云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当时叫甘肃师范大学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一直在景泰县文化系统工作。出于专业爱好,他最初对新发现的景泰岩画感到好奇、神秘,进而开始了对岩画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际上也没有一种科学方法断定岩画确切的创作年代,只能依靠考古学、比较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判断。沈渭显、苏云来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分析断定,这些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可是,这幅岩画究竟画的是什么呢?
不是人面;
不是云团;
不是太阳;
更不是马蹄。
它到底是什么呢?
白银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云来介绍:我感觉到它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图腾图案。为啥这样解释呢?它这个里面有圆心,形成一种浪花的感觉。这个地方正好处于沙河边缘上,而在拉牌那个地方有一眼泉水,现在还流着水,结了很多的冰。证明过去在那个年代里面,这地方是水草比较茂盛的地带,这有一条河流。
在这块岩石的左上角,有一幅男女交媾图,女的是前跪姿势,男的挺着夸张的生殖器。这幅岩画表现了人的本能,也反映了远古草原上民族渴望繁衍生殖、增强对抗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
岩画前面是开阔的河道,太阳只要出来每天都能照耀到这里。矗立在河岸上的岩画,似乎渗透着超验的宗教观念,极有可能就是远古的一个祭祀场地,这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岩画,或许就是祭祀场景的某种特殊符号。现在发生的某些据说十分灵验的事情,似乎也在为这种认识提供着支持。
白银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云来介绍:拉牌村的一个老乡叫来,给它烧了三炷香。上罢三炷香,早晨已经下开雨点了,第二天是大雨。
临摹、拍照、测量,考察的内容一一完成了。返回时,苏云来特意来到了他说到的这条河谷里的泉水边。这是一眼不冻泉,清清的泉水平地涌出,给寂静的河谷平添了一些生气。农民在泉水下边修建了一个蓄水池,用来供应人畜饮水。苏云来若有所思地观察着泉水下游的河道,对下游处看到的那幅难以理解的岩画产生了新的看法。
甘肃省白银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云来介绍:这个水有点咸。这就是我说的那眼泉,也就是它的源头。这个水一直下去以后顺着这条沙河,蜿蜒曲折,大概有一里多的路程、两里路不到就到刚才岩画的那个位置了。所以它那个图腾的图案,我认为它是水的图腾的图案,形成是否和这个蜿蜒曲折的泉水的走势,和原来沙河的走势是否有什么连带关系?
沈渭显馆长一行不遗余力、四处寻找岩画的景泰县,东临黄河,西接河西走廊,南邻兰州,北控腾格里沙漠。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门户,也是西北历代守御黄河以东的前哨阵地和边陲要塞,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景泰是“靖泰”的谐音,意思是天下绥靖,百姓安泰。据《甘肃通志》记载,景泰古代是羌、戎的地区,秦时归属陇西郡管辖。
向东流逝的黄河绕着景泰县拐了个大弯向东北流去。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滋养了景泰的古代文明。田野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景泰就生活着母系氏族部落;夏、商、周时期,这里居住着戎、羌、氐等游牧民族。这些景泰出土的石器、骨器和彩陶,就是那个时代的物证。
2006年春天,疯狂的盗墓者一夜之间盗掘了景泰县的62处新石器时期的石棺葬和土坑墓葬,震惊了文物管理部门。这些被盗的土坑葬,对研究中国西部多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