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岩画:远古信息的聚集(6)
2010-02-02 10:37
甘肃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张正春介绍:西汉以前,甘肃气候以温湿气候为主,森林草原广布,生态环境良好。从东汉以后,甘肃省的气候就进入到一个干冷
甘肃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张正春介绍:西汉以前,甘肃气候以温湿气候为主,森林草原广布,生态环境良好。从东汉以后,甘肃省的气候就进入到一个干冷气候。干旱化、荒漠化、沙漠化。真正甘肃和景泰的气候恶化是在宋元以后,特别是道光以后,甘肃省包括景泰的气候严重恶化。
景泰县的这座城堡叫永泰城,建于公元1607年,也就是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因为形似一只巨大的乌龟,当地人也叫永泰龟城。城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北三面各筑封闭的半月形城墙,南有瓮城,建设大、小两个城门。永泰城最早用于军事防卫,在清朝被宋代著名军事家岳飞的后代、名将岳钟琪改建为是私家庄院。
传说战功显赫的岳钟琪得胜归朝,被康熙皇帝召见,问他有什么要求,岳钟琪说“永泰(景泰)地处边陲,十年躬耕,九岁无收,求圣上免去臣乡里百姓的皇粮和赋税。”康熙准许了岳钟琪的请求,免除景泰百姓的税赋。
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究竟有多少,现在无法考证,但是其中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景泰的自然环境,在清朝初年就已经恶化到了“十种九不收”的程度。甘肃人形容景泰“拉羊皮不沾草”,意思是说景泰干旱缺水,草木难以生存,拉着羊皮走路,也难以沾得到枯死的草叶。
打开景泰地图,一眼就会看到许多地名都是以水称谓,这种冠名方式曾使外地人惊讶不已。比如“红水”、“黑土水”、“白茨水”、“胡麻水”“娃娃水”、“赵家水”等等。这些地名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都有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例如“狼刨水”是焦渴的野狼挖刨出来的泉水,“野狐水”就狐狸找到水源的地方。
在野狐水村的板型沟,杂草漫不过脚面的土丘中,竟有这样一处非常古老的岩画。这些密集的动物,布满整整一块岩石。不难想像,数千年前的古代,这里是水清草盛的绝好牧场,是人类和多种动物共同生存的家园。在正午温暖的阳光里,一个或多个有着艺术天份的猎人或者牧人萌发奇想,坐在岩石的各个位置漫不经心地敲凿着视野里的各种羊只和动物。岩画上的这个人像,没准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沈渭显馆长在多次寻找岩画的路途中,已经习惯了在火烧火燎的土地上奔走,他在追寻着古人生活过的牧场,寻找着消逝已久的广袤草原和晴空下闪着金波的河流,但这些无异于幻想。
这次,他又要去寺滩乡白茨水村的石鹿沟。
一个村民看到了沈渭显,赶回家拿来了一颗硕大的牙齿化石。
牙齿化石是当地出土的古代动物遗骸,说明古代景泰的气候类似热带或者亚热带地区,这里不仅植物茂盛,河流密布,而且有大型的脊椎动物生存。可是现在景泰的自然环境,已经变得无法与古代同日而语,想象那些情景都很困难。
石鹿沟的岩画清晰地坐落在向阳坡的石壁上。岩画迎着初春的阳光,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岩画的主体是大角鹿,其余的仍是各种野羊。
景泰县文化馆原馆长焦信介绍:因为这只鹿有装饰性的线条,像这种鹿就出现的晚一点,所以我们说它的上限基本上是6000年左右,它的下限我们基本上断在元代。
在今天的景泰,已经很难看到鹿的踪影。但石鹿沟这个地名和这里发现的岩画,却证明了过去鹿在景泰的大量存在。在我国内蒙古阴山岩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里,鹿的种类多、品种齐全,姿态变化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