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甘肃景泰岩画:远古信息的聚集(3)

2010-02-02 10:3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有研究人员将景泰县石棺葬与四川省茂县营盘山的石棺葬和土坑葬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都属于古羌人文化,再依存在的先后时间、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断,
  有研究人员将景泰县石棺葬与四川省茂县营盘山的石棺葬和土坑葬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都属于古羌人文化,再依存在的先后时间、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断,研究人员认为它们都在我国西北东部向西南延伸的一条月牙形的文化传播带上。有关这条月牙形文化传播带,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介绍:远古时代的其他一些民族迁徙,基本上也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沿着东面的海边,沿海地区向南,这是一条路线。再一条就是陕甘之间一直到四川、西康的这条路线,大量的地下发掘都反映出这一点。
  事实上,从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直到甘肃省的景泰岩画,的确是一条从中国西北向西南弧线走向的岩画带。在这一传播带上岩画的绘制时间、创作风格、岩画内容、动物造型都极其相似、差异甚小。
  景泰岩画的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局部支持了有学者认为:我国西北东部到西南存在一条“月牙形文化传播带”的学术设想。
  岩画是古代游牧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它以绘画的语言讲述了原始人的生存状态,记录了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它既表现了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奥秘。
  甘肃省白银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云来介绍:不仅仅是岩画这一种形式,很可能在沙地上,用个棍画个图案,或在松软的土皮表面上画个画,或在打猎来的兽皮上用血画个画,但那些东西保留不住。唯独在岩石上雕刻出来的东西保持的年代很久远。
  和越来越多的景泰岩画被发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考古界对景泰岩画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1976年春天,兰州大学地理系的部分师生在靖远县刘川乡进行野外考察,意外地在一条干河道东侧突兀孤立的几块巨石上发现了吴家川岩画,尽管岩画的现状极其令人沮丧,专家还是考证出吴家川岩画与1972年在甘肃省嘉峪关市发现的黑山岩画类型相似,是距今2600年前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这个结论为靖远是古代西戎游牧地的说法提供了实物证据。吴家川岩画与景泰岩画只有一河之隔,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专家对吴家川岩画的研究,有哪些可以作为景泰岩画的研究参照呢?
  景泰县在靖远县的西北,两县以黄河为界。这座现在名为“索桥古渡”的遗址,东端在靖远,西端在景泰。在汉朝至唐朝近千年的时间里,索桥渡口一直是丝绸之路上横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船渡口岸,也是甘肃东通宁夏、西通青海的要道。从遗址上这条街道的规模可以想象得出,索桥古渡那时曾经是何等繁华的集贸交易码头;这些至今整齐屹立的烽火台,昭示着索桥渡口又是极其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景泰和靖远都处于西域边缘的交通地带,先秦、秦汉时代的乌孙、月氏、(读月直)羌,隋唐时期的回鹘、吐蕃、突厥等民族长期在此活动。虽然仅有一河之隔,景泰岩画和靖远岩画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岩画石质的差异:靖远岩画的石质是红色的砂岩,石质松软,便于凿刻,容易风化;景泰岩画则是坚硬的黑色玢岩,凿刻难度大,不易被自然侵蚀。其次是岩画内容的区别:靖远岩画中有多幅骑马射箭的形象,而景泰岩画迄今还没有发现与之相同的内容,大部分则是变形的动物或抽象的图案。
  一河之隔,景泰岩画和靖远岩画差别竟如此之大,这的确能够证明两者绝非同一时代的创作。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