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间文学 >

清虚永恒,老年游仙(2)

2009-07-21 15:29
来源:《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 作者:韩云波
“侠隐”的涵义 “侠隐”包含着两层意思。 “侠隐”的第一层意思是追求永恒。(此为终极追求) 张良之侠隐,因为他的现实功业,“此布衣之极,于良

“侠隐”的涵义

“侠隐”包含着两层意思。

“侠隐”的第一层意思是追求永恒。(此为终极追求)

张良之侠隐,因为他的现实功业,“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现世的名利富贵终究要如过眼云烟纷纷逝去,他要追求永恒,“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是道教神仙,按《云笈七签》卷一百八,他作过神农的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在道教的经典中,张良果然也真的成了神仙,获得了他所期盼的永恒。

还有一个较为现实的原因,是大侠救苍生、拯万类,在现实中不免常常要借助政治的力量,正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所说“勇侠之士,安良除暴,为国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为中枢,以总领一切豪俊”。像《三侠五义》系列里的展昭、卢方、白玉堂,一个个都成了“一大僚隶卒,供使令奔走以为宠荣”的朝廷高品带刀护卫。即使唐传奇里飞腾夭矫的豪侠,红线、聂隐娘,也都曾为节度使们效力。但侠自身独立自由的个性,又使他们在完成现实功业之后,要回复其本来面目,最终归宿,往往并不是政治上的宏图(如仅以此为目的,那就成了侠中的枭雄),而是人格精神与心灵自由的永恒与圆满。

唐人袁郊的传奇小说《红线》,红线在完成盗取田承嗣金盒、保护潞州疆土不受侵犯的现实功业后,她说:“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某一妇人,功亦不小。”接着表示“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红线的行为,使生命定格于美好)这使小说带上了浓厚的仙隐色彩,但她和张良仍有所不同。张良是规范化的“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的人生三部曲,三个阶段在同样的气质性情基础上,行为目的各自不同。红线的侠行,虽属神龙乍现,其侠的本质贯穿始终,是同一行为本质下侠隐(在薛嵩家为青衣)、游侠(盗取田承嗣金盒)、仙隐(遁迹尘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因此,张良的结局颇为平和,使人羡慕;而红线的结局却颇见壮烈,使人叹惋。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

嵩知不可驻,乃广为饯别;悉集宾客,夜宴中堂。嵩以歌送红线,请座客冷朝阳为词曰: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别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长流。

歌毕,嵩不胜悲。红线泣且拜,因伪醉离席,遂亡其所在。

当年荆轲刺秦,燕太子丹饯之于易水之上,座中客人,都穿着纯白缟素的衣冠。辛弃疾《贺新郎》咏道:“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结局,是一种如何的悲壮的结局哟!那执着于现实政治的侠的世俗人生,到此戛然而止。而红线的结局,“碧天无际水长流”,到此仍有悠长余味。荆轲是现实中壮烈的“大侠”结局,在现实中留名青史;红线就是文化中壮烈的“大侠”结局,在仙隐中求得永恒。

“侠隐”的第二层意思是全身远祸。(此为现实追求)

《水浒全传》第一百一十回写到征方腊后,燕青劝卢俊义“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静去处,以终天年”,卢俊义不从,燕青苦笑道:“主人差矣!小乙此去,正有结果,只恐主人无结果耳。”作者感叹道,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有诗为证:

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

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