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修伞:守望雨天的到来

2010-01-05 10: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元一
如今的雨伞大多是折叠式的,虽然轻便,却不耐用。如果坏了一根伞骨,扔掉了可惜,但想找个修伞匠修修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小时候,每逢雨后放晴,就会有悠扬婉转的吆喝:“开……花……儿……呦……修凉伞,补雨伞。凉伞雨伞好修……”吆喝声里既没有“做”字,也无“修”字。伞匠挑了担子过来,担子一头是三个抽屉的木箱,装着做伞、修伞的工具行头;另一头则是一个箩筐,盛了各式各样的伞骨架,以及用塑料纸裹着的一捆伞纸,一小桶桐油。听闻吆喝,街坊们便从家里拎出残破的油纸伞、小花伞、黑布伞,请修伞匠打个补丁,黏合线缝,或是拆换骨架,乃至整伞绷纸涂油。修伞人便会借张凳,在墙角边一坐,铺开家什动手修理。油纸伞伞面如果有洞,他会将洞周围弄平服,然后取出一种名为“牛皮纸”的乳白色丝绵状的纸,按尺寸要求剪好,然后在伞面上洞口周围涂上一种记得叫“白油”的东西(估计这是从桐油里炼出来的东西,必须既能粘得牢,又可防水)。再然后,将牛皮纸小心地覆盖在洞口上,用小毛刷轻轻在纸面上刷几下,使其平服。油纸伞伞面一般都有颜色,或棕色,或栗壳色,那师傅会取出相应的颜料涂于纸面上,使其和整个伞面的颜色尽量接近,再覆以白油涂一层,然后他会吩咐,必须将伞撑开,半天或一夜之后才可使用。如断了几根伞骨子的,那修伞人的包里往往带有些备品,抽出几根给你换上。倘若伞主是个貌美的女孩或多情的少妇,伞匠手头的活又恰恰不多,他会即兴涂几笔花鸟,抹几笔山水,一把漂亮的花纸伞即现眼前。围观老人与孩子的啧啧称赞,将伞匠的得意神情长久地凝固起来。

据传,我国用伞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孔子家语》: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盖”即指“伞”。春秋时期,木匠鲁班的妻子云氏,见丈夫常年在外奔波,遇雨很不方便,便想做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蒙上兽皮,做了一个如“八角亭”的雨具,张开若盖,收拢如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开始模仿,并陆续传开。造纸术发明前,伞面多用丝绸绷制。宋朝后,逐渐有了皮纸伞、油纸伞、布伞,至今天的塑料伞、化纤伞、沙丁布伞、银胶伞、珍珠胶伞等。伞在历史的风雨中,不断变化与改进,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延伸扩展,除了防晒和遮雨外,还可防紫外线、抗辐射、装饰环境。

如今的雨伞大多是折叠式的,虽然轻便,却不耐用。如果坏了一根伞骨,扔掉了可惜,但想找个修伞匠修修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在修伞匠的摊上,一张小方竹桌,上面摆满了修伞的工具:尖嘴钳、铁锤、剪刀、钢锉、螺丝刀、成卷的铁丝,还有两个装了针线小件的锈铁盒。桌子上空,有根横拉过巷口的铁丝,挂了一块木牌,上书两个壮硕的毛笔字:修伞。

修伞的主要材料是棉纸、桐油、竹篾和细棕绳,担子很轻,招呼顾客不用响器,只是凭嘴喊。南京街头的修伞工匠大部分是江西、湖南一带的人,听口音就可认定。他们干活手脚麻利,哪怕散成一堆竹篾的破伞,到其手里马上整理成形。待到穿棕绳、修伞骨时,嘴里就闲不住了。尤其是在有洞的伞面上补洞时很轻松,在棉纸上刷桐油会唱起家乡小调,刷一下唱一句,很是悠闲也十分逗人。曲调就是固定的那么几句,反反复复地刷,反反复复地唱,听起来委婉缠绵。解放后风行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调子,当年在他们口中也听到过。

现在有了钢骨布伞,不过全是黑色粗布,不能自动撑开。再后来是化纤花色的折叠自动伞。布伞大多是钢骨弯翘了,修伞的一一校正。骨眼和布面连接处用针线重新缝牢,有破洞的地方也帮你缝补了。纸伞和布伞的修理,区别在伞面上,一是纸,一是布。布伞面有洞,那要贴上布缝好,关键是针脚要好。到了今天,产生了钢骨布面的晴雨伞,这种伞虽然较牢但也要坏,主要是钢骨顶端与布面绕的线有时会脱掉,钢骨也偶有断了的。修伞人常带着几十种伞布、骨架以及伞把,准备了十来种颜色规格的尼龙线。不管你的伞坏成什么样子,经他穿针引线,接骨换架,一修立即跟新的一样。如今修伞的人少了,已经见不到那种打着补丁的伞了,伞坏了就扔。专职修伞的人也从此在街头消失。

风水轮流转,也就是过去的若干年,动脑不如动手,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牢骚言犹在耳,手艺人的风光却早已不在。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