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磨剪子戗菜刀:成为过去式的老行当

2009-11-16 10:0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弘虫
“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在中国南北各地用不同的方言不知吆喝了多少年。

“磨剪子来,戗菜刀……”

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在中国南北各地用不同的方言不知吆喝了多少年。

有节奏的吆喝声,还不时地回荡在小巷中,各家各户里的男女主人们,便总要拿出几把钝了锈了的刀来给磨刀人打磨伺弄,不出一袋烟功夫,这刀便锋芒毕露了,便好用了。

多年以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中,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印在脑海里,已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很多人对“磨剪子戗菜刀”的印象发仞于样板戏《红灯记》,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的人,对那位不知名的、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掮着短板凳、凳前放着一块磨刀石的瘦老头(地下工作者),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是低层生活的穷苦之人。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扛着磨刀凳四处流浪奔走的手艺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这种边缘外的形象充实了我童年的记忆。依稀记得儿时,只要磨剪刀人抑扬铿锵的吆喝声不经意间从村子里透出来,那些年迈的奶奶就会从针线篓里翻出几把半新不旧的剪刀,做饭的主妇就会拿出菜刀,交给磨剪刀人去整修一番……

磨刀人所用工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条长板凳,在板凳两头各镶有一块青石或砂石,另备水罐、戗刀、刷子和布条子。磨刀人大多是农村来的老人,脸上有刀刻一样的皱纹,他们大多话语不多,却都能来一口清脆婉转的吆喝声,兴许,这声音也是逼出来的吧,吆喝得好,生意就会好些,可以磨刀夕阳西下了。他们大多善良,从不像现在菜场里的菜贩子一样,给人以短斤少两的口实。一把钝刀拿在手上,他会凭借自己娴熟的手艺,将刀磨得生动有致,从前锋磨到后锋,甚至刀面和刀背,都要来回磨磨,去掉生活的斑斑锈迹,一面磨一面淋上清水。磨到最后,往往是用水一冲,然后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在刀锋上来回抚摸几下,为的是验证这把刀的几许锋芒,方用抹布揩净,放心地交给刀的主人。这刀主人,多半是一位当家的妇人,只有她们,才知道一把锋利的刀到底意味着什么。多半,这些妇人还会吆喝来要好的姐妹,从各自的家里拿来更多的需要修磨的刀。一来二去,磨刀人就有了一批老主顾,他也会磨得更尽心、更起劲了。有时,兴致一来,还会拉长声调吆喝几下,甚至减免掉主妇们的磨刀钱。

磨刀人干起活来煞有架子:他劈腿呈骑马状跨在凳子上,自诩骑的是日行千里的赤兔马,磨的便是青龙偃月刀,手捏捏刀背,眼眯看刀刃,在那里计划着从何处起磨。一般磨刀有粗磨和细磨两道工序,粗磨在砂砖上进行,细磨则在油石进行,一边磨一边还要用绑着布条的木棒在竹筒里蘸水降温。磨好后还要看看刀柄的铆钉是否松动,若是松动活络了,他一定帮你用小榔头敲紧牢固了。

磨剪刀还是挺有难度的,至少比磨刀要难些。剪刀是两片,磨时剪刃与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轴的松紧,都有相当的关系。剪刃两片合在一起后,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紧而不涩,松而不旷。用破布条试验刃口,腕臂不叫劲,轻轻一剪,布条迎刃而断,方合规格。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来,则多少要有点窍门,虽然用不着什么力学、数学,可您磨出的剪刀,剪东西肯定打滑。磨刀人磨出的剪刀,虽达不到小说里写的“吹毛立断”的神奇效果,但将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轻轻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指甲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