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南宋落花流水春去也,鹿门书院又走出一位书生——书院继办人吕汝霖(吕规叔的后代)。他换下长衫奔赴前线,明知大势已去,也要岳飞战张飞,杀个满天飞。经过激烈的抵抗,南宋的最后一个战时宰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年仅九岁的皇帝赵 跪拜,哭着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说完,背着他投海自尽。被逼到海上的几万名大臣、将士闻讯,哭声震天,也纷纷投海殉国。南宋灭亡了。
吕汝霖没有死,他还有许多事要做。他带着满身征尘返回家乡,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办学,推进书院向平民教育转变。
一代代“山长”的薪火相传,鹿门书院的一脉文风得以从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到了明代,山长们一生孜孜以求的书院教育被传播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清咸丰年初,山阴诗人周师濂慕名寻访鹿门书院时,书院仍然书声朗朗,作为读书人的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诗中写道:“规叔东莱(吕规叔号东莱先生)曾讲学,至今弦诵继家声。”
鹿门书院以科举教育闻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每当国难之际,书院都有学子挺身而出。但到了近代,培养封建统治人才的书院反而出了许多掘墓人才。
清末民初,书院学生中有不少人参加了同盟会,比如吕韶美、吕峄,他俩都曾留学日本、南洋,因而突破了旧式教育的局限,成为跟随孙中山先生出生入死的革命志士,也成为封建社会的掘墓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推行新政的光绪下令“废除科举,广设学堂”。作为旧式教育的鹿门书院从此消亡了。
我们不必为鹿门书院的消亡而惋惜。因为当历史的巨手为一个时代关上窗户的时候,也为另一个时代开启了大门。
一座小小的书院,怎尽得起历史尘埃和风雨沧桑的涤荡,终于还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荒废,可谓“贵门皓月冷千山,溟溟归去无人管”。所幸的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为纪念先人,吕氏裔孙重建鹿门书院,使得鹿门书院又有了当时喧闹的文化氛围。
逝者已远,书院犹存。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鹿门书院简单的建筑之上的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鹿门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成为南山湖畔、南宋青史里一座巍然的丰碑。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