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戏曲表演和创作的兴盛 明清时期的戏曲典籍(2)

2009-08-01 16: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戏曲剧本的零出选集,在元代没有见到,但明清时期却大量存在,是当时戏曲选本的主要形式。它们又往往被编选者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处理,有的按照出

戏曲剧本的零出选集,在元代没有见到,但明清时期却大量存在,是当时戏曲选本的主要形式。它们又往往被编选者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处理,有的按照出目排列,有的按照套曲排列,有的既录曲词又录宾白,有的单录曲词删去宾白,有的还将曲词加上点板标记等等。今天大约可以搜集到40种左右的本子,主要如《风月锦囊》、《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群音类选》、《玉树英》、《乐府菁华》、《满天春》、《玉谷调簧》、《摘锦奇音》、《大明天下春》、《徽池雅调》、《时调青昆》、《吴歈萃雅》、《赛征歌集》、《缀白裘》等。其中有不少选本流传国外,近年才被陆续发现,而国内已经失传,如《风月锦囊》、《玉树英》、《满天春》、《大明天下春》等。

明清戏曲典籍中重要的一类是曲谱。中国戏曲音乐很长时期里属于曲牌体音乐,而曲牌隶属于宫调,文人填词则需参照曲牌格式,因而有精于音律的文人出来编订曲谱,标明某曲牌在某宫调,定格字数,平仄四声,韵脚开闭口等,南曲还加点板(北曲到清代也开始加点板),例如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沈自晋《南词新谱》、清·徐于室、钮少雅《九宫正始》、李玉《北词广正谱》、张大复《寒山堂曲谱》、王正祥《十二律京腔谱》等。这类曲谱的用途是让文人照谱填词,但不能反映曲牌的实际音乐旋律,于是又有在谱例中细细添加工尺的,至此曲谱发展到了它最为完备的阶段,例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等。曲谱发展的超势是日见繁复,随着创作的积累,收录例证越来越多,随着其自身经验的积累,体例也越来越完善。到了清代,由御命钦定而词臣任事的曲谱大全也已经出现,如王奕清奉敕编的《钦定曲谱》。但再往后,曲谱编写又出现一变,从规范填词的格律变为舞台剧的实际谱式,将不同剧种流行戏出的工尺板眼细细标明,供演唱者习声,编定者也由文人转为曲师,例如王锡纯《遏云阁曲谱》等。受其影响,后来民间抄写剧本时,干脆在每一个剧本的后面都附录上该剧的工尺谱,以方便习唱者使用,这时的戏曲普及率已经极其广泛了。

元人杂剧剧本里有时把需要用到的服装道具都开列出来,明·王骥德《曲律·论部色第三十七》曰:“尝见元剧本,有于卷首列所用部色名目,并署其冠服、器械曰:某人冠某服,服某衣,执某器,最详。然其所谓冠服、其器械名色,今皆不可复识矣。”王骥德的时代离元代相对来说还不远,所以能够看到更多的元代剧本,他所说的载明服饰道具的剧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我们还能看到明万历年间宫廷演出杂剧的服饰情况,《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里记载了很多,称作“穿关”,其中对于每一次登场人物的服饰规定可说是具体而微,虽然其中有很多名目我们已经不能知道其确切样式,但至少它告诉了我们明代演出对于装扮规定的认真仔细。剧本附设“穿关”的传统被清代宫廷演戏机构升平署继承下来,我们今天还可以见到其“穿戴提纲”之类的抄本。

清代留下来的戏曲剧本典籍中有大量的手抄本,它们主要是为艺人登场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剧本中看到一种现象,即其中有很多场上指导性质的附录文字,这使它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颖面貌。例如,有些剧本附录有身段谱,用以指示和曲词部分相应的身段表演。这实际上是一种导演本,其起始是王继善的《审音鉴古录》,由于中国戏曲的排演没有导演调度,这些文字起着一种舞台指示的作用。另一类剧本带有锣鼓谱,用以标示锣鼓点在实际场子里的运用,以便调节表演的节奏。还有的剧本附录有穿戴提纲,这是对明代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穿关”的沿袭。更有的剧本还附录砌末。这时人们对剧本的应用功能是越来越注意了。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