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萦绕回旋,青石巷中说评弹

2009-05-16 15: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周慷
两百多年前,清代乾隆年间,昆剧渐见式微,评弹勃然兴盛。

被夜里雨水浸湿的青石板路,在清晨的鸟鸣中洇着水气。未干的雨珠,沿着碧色的瓦片,从屋檐滴落下来,在青石板上四溅开去,发出清脆的声响。一滴、两滴……叮咚作响。从水巷中传出脆亮的醒木声,一出评弹开始上演。犹如夏日的栀子花香,在巷中萦绕回旋。

在苏州的小巷中,听一曲古老的评弹,品一杯最普通不过的茗茶,寻求心灵的沉静,生活由评弹开始缓缓上演。

苏州,这方软水温土,千百年来流溢着多少风流、潇洒、雅致、温情,养育出多少文化精灵。太湖烟波浩渺,水巷清流浸润,孕育了苏州的明净、柔美、灵秀和智慧。水,是苏州的生命,是吴文化的魂魄。评弹,就孕育和成长于这样丰蕴的吴文化环境中。

两百多年前,清代乾隆年间,昆剧渐见式微,评弹勃然兴盛。诞生于苏州、为苏州带来无上荣耀的昆曲,在称雄剧坛三百年后开始淡出中国舞台中心。就在这时,王周士“御前弹唱”,苏州评弹崭露头角。评弹源起于宋元时的民间讲唱。宋代“说话”就有烟粉灵怪传奇公安扑刀和讲史等分科之盛,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就记叙了江南民间盲人鼓词“作场”演说历史人物的风俗。

戏台,让评弹踏水而来

清代中叶,在苏州一带孕育、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评弹,吸吮了吴文化的滋养,以一种新的艺术向世人嫣然展开迷人的新姿。

评弹同昆曲、苏剧合称为苏州“三枝花”。它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其两者本是两个不同的曲种,在建国后,两个曲种被组织在了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所以有了“评弹”这样的称谓。评弹也造就了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乾隆年代的王周士,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遇乾,咸丰同治年间的马如飞等。他们使苏州评弹艺术历史经300余年久不衰去,时至今日,仍绕梁三日,飘游于苏州的青石巷中……

一方醒木,评弹开场。一个小三弦,一把小琵琶,一或两个或三个人,自弹自唱。每天一回,逐日连说。春雨、夏蝉、秋叶、冬雪,不变的是那一方舞台上的人影烁跃,热闹非凡。醒木再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像凡丝千缕一般,拈连着评弹从古月走到今朝。

若把昆曲比作娇养家中的水仙,那么评弹就一定是绽放碧草中的兰花。她没有娇羞的姿态,却仍是万般惹人怜爱;她没有傲人的身段,却多了一份亲近的触觉。兰花,遍野的开放,迷人而快乐。

苏州评弹的语言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种。因为苏州弹词是口头说唱,对语言的要求,一是要通俗、口语化,让听众听懂,二是要生动形象,三是人物语言应个性化,四是说书人的语言要有鲜明的态度,又要娓娓动听。苏州评弹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综合艺术,音乐、文学与说表三者互相烘托、融合。说表技巧又有火功、阳功、方口、活口等不同风格。这一系列的艺术要求,使评弹显得细致却又不失活泼。

苏州评弹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一方水土,孕养一方的艺术。评弹就应该破土于水气洇晕的苏杭。养耳的吴侬软语,光滑的炫丽丝缎,纤细十指拨动的琴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为评弹孕育百年。还有,那看似清冷的青石巷,也伫足在河水旁,等待着、见证着、期盼着评弹的的出生、成长与未来。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