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晋阳西山大佛:寻找隐藏在深山中的神秘佛像(一)

2009-05-22 11: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近1500年前,在晋阳西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开凿声,26年后,大佛建成了,西山大佛经历千年风雨,如今,它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呢?

近1500年前,在晋阳西山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开凿声,经五任皇帝,历26个春秋之后,来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终于发出一声欢呼,大佛建成了,在这座耗尽北齐国力的大佛前,工匠们流下了欣喜的热泪。

从那个时候起的800年间,这尊大佛便屹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人类的繁衍发展。它目睹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五代的纷争,度过了宋金的劫难,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尊饱经沧桑的大佛终于抵抗不住历史给它带来的一次次磨难,大佛的头部颓然坠落,它的身躯便又一次沦入大自然的风雨中。

等到我们再一次发现它时,它的真容已经无缘得见了,只是历史上曾记载了它的辉煌:那照亮晋阳的灯火,那数十米长的袈裟,那比它还高大的佛阁……一切只是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憧憬。

一千多年是如此漫长,相对而言,我们这二十多年的漫漫追寻不过是一个瞬间而已,许多年以后,当后人们在重修的大佛面前顶礼膜拜时,当他们又一次为大佛的壮观而震惊不已时,我们这些曾经的寻佛者的愿望可能也就达到了。

68年,古并州大岩寺建成。

551年,文宣帝高洋凿大佛。

1363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

1980年,王剑霓老先生查明大佛遗迹在蒙山北峰,称“大肚崖”。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年,人们便在山西建立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涌现出法显、慧远、昙鸾等一代高僧,山西也逐渐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大佛所在之处的蒙山开化寺则是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隋唐时的晋阳佛教文化更盛,可谓中原地区重要的佛都。

从唐代到后汉的400多年间,历任太原官吏都在不断维护晋阳西山大佛。在百姓眼中,大佛极具灵气,地位非常高,而在皇家的眼中,此处形同国庙。

大佛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还与众多赫赫有名的历史风云人物渊源颇深。

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常来拜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有一次他参拜过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在此之前,隋文帝为大佛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高祖李渊来游,复改名“开化”。

显庆五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对大佛的庄严宏伟感慨不已,回到京城长安后,命令内宫的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袈裟,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仪式。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五色光洞烛山川,轰动并州,轰动全国。

以后历任太原守吏都在布施维护大佛。宋淳化元年,前寺院建成释迦如来舍利塔两座。宋代又在后寺北半里许蒙山北峰建“杭州天目山祖师峰彻禅师塔”,其塔距大佛约200米,高大巍峨,称“雁塔峰台”,俗称“千层塔”,民谚有“倒了千层塔,砸了后寺院”之说。

元末1363年左右,因战火寺毁阁倾,日久之后大佛头部也因风吹雨蚀而风化脱落,显赫了800年的大佛就此湮没600余年。

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

也许有人要问,面对那么大一尊佛,人们怎么就视而不见呢?

大佛依山而凿,经过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又长出小树蒿草,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采,且胸以下埋于崖下沙石斜坡中,致使人们无法辨清大佛,就是站在佛身上也浑然不知,难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