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一尊没有佛首的瑞像从御山石崖里“挺出”,此后,敦煌壁画、武威出土石碑,民间传说都记述、描绘了为这尊石佛瑞像安置佛首的神奇故事。史实?神话传说?真相?
1973年6月,甘肃省永昌县文化馆馆长黄兴玉普查文物时来到了龙首山脉里的御山峡谷。
龙首山,是河西走廊北侧的大山脉,因为拥有亚洲储藏量最大的镍矿而闻名中外,它与西面的祁连山遥遥相对,构成了河西走廊中部的天然屏障。
御山,也叫御容山、御谷山,是龙首山的一条支脉。御山峡谷位于永昌县城以北十公里的御山和武当山之间,蜿蜒曲折,状如行蛇,长约10公里。横穿永昌的汉、明长城,逶迤西去,伸向中国内陆的腹地。峡谷中树木葱笼,岩石奇形怪状,清澈见底的溪流自西向东流入金川峡水库。库区风光如画,荡漾的湖水淹没了四千六百年前齐家文化马家湾子遗址。岸上的多处文物遗迹,向世人静默地展示着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繁华。
对永昌县文物遗迹了如指掌的黄兴玉馆长,在御山峡谷一家农户的牛圈墙角,意外地有了令他惊喜不已的发现。
永昌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兴玉介绍:牛圈东北角上,发现一块大石头,好像有人工打磨的痕迹。老乡家借了根撬杠,撬起来发现真是个石佛。当时我们就高兴非常。
这尊黄兴玉馆长在牛圈墙上发现的佛首,是红砂岩雕造,雕凿技艺精湛,螺髻低平,面相饱满,从造像风格上专家鉴定,是北魏时期的造像,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永昌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兴玉介绍:又在河渠那边的那个山洞洞里,发现了一个比人的拳头大一点的石佛。又在水流处发现了一个高浮雕的石像,大概一米多高,找到了第二个佛像。
黄兴玉馆长找到佛首的地方,是一处被当地老百姓叫做“后大寺”的寺院遗址。然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御山峡谷只有农田、村庄,并没有寺庙,更没有僧人。那么,这三尊珍贵的佛像和消失后的后大寺有没有关系?它们为何会遭遇到被遗弃的厄运?
《永昌县志》记载:在清代永昌县城北有两座寺院,分别叫“前大寺”和“后大寺”。前大寺叫金川寺,距城北一里,建于唐代中叶;“后大寺”距城北二十里,是民间对圣容寺的俗称。
几乎在同一时期,距离永昌县700公里的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也在寻找 一个叫“凉州御山番禾县圣容寺”的确切地址。因为这个地址和莫高窟的雕塑、绢画、一些遗书有关,特别是和第61、72、98、203、231、237、300、323等八个洞窟中的壁画内容更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壁画以相同的题材描绘了番禾县圣容寺为一座无头石佛瑞像安置佛首的神奇故事。
番禾县在哪里?圣容寺到底有没有?如果有它又在何处?在番禾县和圣容寺没有确定之前,这竟是一大悬疑。
《永昌县志》主编祝巍山介绍:古番禾县就是永昌县,在汉代的县名,所以孙修身先生他们一行人来到永昌考察。
孙修身,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工作,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保护组组长,研究员,兼任西北大学、兰州大学教授。
经专家考证,番禾县就是现在的永昌县,当时隶属于凉州、即今天的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