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圣容瑞像:神亦真亦幻历史谜团(6)

2010-02-03 11:33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探索发现
隋朝建立后,佛教再度兴旺,御山石佛瑞像身首重新合为一体。佛教信众把客观社会现实嫁接到刘萨诃预言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上:天下太平,佛像身首合一
  隋朝建立后,佛教再度兴旺,御山石佛瑞像身首重新合为一体。佛教信众把客观社会现实嫁接到刘萨诃预言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上:“天下太平,佛像身首合一;天下动乱,佛像身首分离。”
  《永昌县志》主编祝巍山介绍:这个预言在以后的好多事实里面都证明了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预言和现实的巧合,就使偶然变成了必然,刘萨诃的预言也成了事态发展的准确预告。
  正因为圣容瑞像与佛首十分逼真的神话传奇,又有信奉佛教的皇帝作为强大后盾,瑞像寺的声誉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考证:“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位置,一度僧徒达二万人之多,接待着东西往来的僧众。”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会见了西域27国国主和特使,在返回长安的途中到瑞像寺礼佛,将瑞像寺赐名感通寺,下旨扩建增修,通令全国各地派出画师到御山摹写石佛瑞像,虔心供奉。感通寺从此声震中原,响亮西域。
  唐朝是中国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感通寺成为佛教文化融汇的中心寺院。《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石碑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和唐中宗都派出特使到感通寺供养瑞像;三藏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路经永昌时也到感通寺拜佛。到了唐朝末年,感通寺改名为圣容寺。
  圣容寺的前山和后山顶上,有两座隔河相对的唐代佛塔。大塔位于圣容寺后山顶上,高16.2米,塔基每边长10.8米,为七极方形、空心砖结构,和著名的西安大雁塔极为相似,僧人们称之为圣容寺雁塔。
  《永昌县志》主编祝巍山介绍:就在这个唐塔里面,当时,上面被鸽粪糊得严严的,看不清东西,后来剥离了第一层,剥到第二层上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几条题记,番僧一千五百人,这是一条。还有一条写的是乾元二年,这是唐朝时候的一个年号。还剥出了一张壁画,壁画对照以后,和敦煌壁画里所绘画的刘萨诃瑞像非常相似。当时没办法,就照了相。再没办法复制。所以说证明这个圣容寺,就是古代的感通寺,也就是更名的瑞像寺。
  唐朝末年到宋元西夏时期,河西地区战乱频繁,政权迭出,黎民百姓生计艰难,但圣容寺仍旧是河西走廊乃至全国的著名佛寺。在寺院对面山崖上,有用六种文字石刻的佛教大明六字真言。
  金川集团公司教师、诗人张精锐介绍:这个字,我们看不是同一个时代刻的,第一是风格不一样,上面的藏文和西文是浮雕效果。下面的西夏文是阴刻,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上面的浮雕部分,已经长出了石苔,下面的西夏文没有这方面的痕迹,由此看起来不是同一个时代的。
  圣容寺东一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片被当地百姓叫做“和尚坟”的西夏墓群,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圣容寺在这一时期的旺盛香火。
  圣容峡谷东面入口处的黄色山丘中,北侧突起的红褐色砂岩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考古人员称作花大门的元代石刻,50米长的砂岩上刻有一排塔形佛龛。
  永昌县文化旅游局丁永琴介绍:这些石刻主要是藏匿高僧圆寂之后的骨灰之所。
  永昌县文化馆副馆长黄正平介绍:每一个佛龛就代表当时去世的一个僧人的舍利在那里存放。在清代的时候,好多人,好多佛教弟子,都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祭拜。我们永昌的佛事活动一直到清代都还是很兴旺。
     僧人们圆寂后火葬,或者火葬后再塔葬,把骨灰放置佛龛内,这种形式在我国多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地区流行。永昌县圣容寺的花大门石龛和更早的西夏和尚墓葬充分证实了圣容寺在历史上确实是我国多民族融洽相处、进行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