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瑞像:神亦真亦幻历史谜团(7)
2010-02-03 11:33
武威市博物馆原研究员党寿山介绍:根据我们现场考察以后,看到隋唐一直到西夏这个时候,圣容寺香火还是很旺的。因为西夏时候,我刚才说了,那里还
武威市博物馆原研究员党寿山介绍:根据我们现场考察以后,看到隋唐一直到西夏这个时候,圣容寺香火还是很旺的。因为西夏时候,我刚才说了,那里还有千佛阁遗址。各民族都到那里去朝拜。
民间之外,为什么几个朝代的皇帝对地处边疆的永昌圣容寺也都十分重视?仅寺名就改了四次。除了对佛陀的虔诚,其中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
西汉之后,中原与西域的往来日趋频繁,河西地区成了内地和西域经济、文化交往的“门户口岸”。但是,历代中央集权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冲突却始终没有得到平息。统治者在使用武力征服的同时,施行异曲同工的怀柔政策,一方面向西域输出发达的中原经济文化,另一方面则用宗教的“香火”取代战争的“狼烟”,意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胡、夷”等少数民族的精神统治。
永昌县南接武威,西连张掖,既是军事要地。又是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在丝绸之路上一直处在“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的重要位置。在这里建佛寺、雕佛像、大兴佛教,采用设想奇巧,诡异莫测的神话故事,扩大圣容寺在民众中的影响,目的就是感化与汉族杂处的少数民族,保全“都会万里”的丝路重镇凉州。
明清两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河西走廊交通西域的贸易要道作用逐渐弱化,圣容寺的香火也因此暗淡了下来。
清代晚期,国运衰微,这座一千多年前就大名鼎鼎的圣容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破坏后,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败阶段。
永昌县文化馆原馆长黄兴玉介绍:1945年,我八岁的时候,来到圣容寺,寺基本完整。山门、大殿、左右的廊坊基本还存在。1973年我带着我的部下来到这,专程看圣容石佛。来时寺庙不在了,石佛也找不见了。
黄兴玉馆长找到的这尊佛首,是不是敦煌壁画中和武威石碑上反复提到的、从武威迎送到永昌御山峡谷的那一尊佛首呢?
根据敦煌研究院已故的孙修身先生和武威市博物馆原研究员党寿山考证,黄兴玉馆长找到并保存在永昌县博物馆的佛首高约67厘米,佛首顶上有低平的肉髻,面孔方颐,鼻梁隆起且直通额际,眼睛鼓起,上眼皮下方有一条曲线。这种造像特征,有着鲜明的印度造像风格,由此可以断定为北周或隋代的早期造像。
北魏时期的1尺约等于30.9厘米,丈八约等于5.58米。如果把石佛瑞像的身首合在一起,高约5.5米,符合道宣在《续高僧传》中描写的瑞像“举身丈八”的说法。加之佛首和瑞像佛身比例合适、可以铆接,佛首与瑞像出现的年代较为接近,又与敦煌壁画里的情景极为相似,专家就认定黄兴玉馆长在牛圈墙上发现的这尊石质佛首,无疑就是当年凉州七里涧迎送来的那尊佛首。
至此,一个陷入了亦真亦幻的事实与传说建构的历史谜团,变得清晰了起来,一些因神话与传奇淹没了的真相也从中得到了剥离。圣容瑞像完全就是建立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一个以宗教为主,兼带着民族、民俗、文学、美术等极为复杂但却极有价值的历史故事。
目前用电脑合成的唯一一幅石佛瑞像的露天效果图,它再现了石佛瑞像过去一千多年的基本形象。
圣容寺法师介绍:祁连山里边有个云转禅寺,他有个石佛崖,石佛崖里边有一尊石佛,也是站立的佛像,我们去看了,他两个正好是遥遥相对的。所以我们才知道他这个佛像,这个佛头合成的时候,他应该再往这边偏一点点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