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瑞像:神亦真亦幻历史谜团(2)
2010-02-03 11:33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处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武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环节。东来中国传播佛法和中国西去印度取经的僧人,必须经过这一条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处于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武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环节。东来中国传播佛法和中国西去印度取经的僧人,必须经过这一条漫长的走廊形道路。永昌县,则是这条道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点。
孙修身先生来到永昌后,经过查访,最后终于在永昌县北、圣容山谷的岩壁上找到了一尊没有头颅的浮雕石佛,当时,佛身大半埋在土中,看去很是残破。然而把这尊无首佛身和黄兴玉馆长找到的佛首联系起来发现,这两者之间可以铆接,完全符合敦煌壁画中有关圣容瑞像身首迎请安装、可以分离,可以再重新安置佛头的描绘。因此初步断定,永昌御山就是敦煌莫高窟多幅壁画中出现的御山,番和圣容寺就是永昌发现佛首的“后大寺”。具体位置的确定,初步证实了敦煌莫高窟壁画有关番禾御山圣容寺石佛瑞像记载的情景。
1979年5月,住武威的兰州军区某部医院在修建家属宿舍时,从县城东北角的老城墙下挖出了一块上部残缺的巨大石碑。
这块险遭丢弃的石碑,两年后被一位当地文化人发现和推荐,运到了武威市的文物部门,现在存放在大云寺,碑上有文字一千多个,经过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修身先生和武威市文博专家党寿山仔细认读后,确定这是一块唐代石碑,记载的正好是凉州番禾县御山瑞像寺也就是现在的永昌县圣容寺、自建成到唐代天宝元年的事情。专家因此把它命名为《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石碑。根据碑文考证,再一次证实了凉州番禾御山瑞像寺就是现在永昌县御山峡谷的圣容寺。
《永昌县志》主编祝巍山介绍:这块石碑记载的内容正好就是永昌圣容寺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刘萨诃和尚修行的过程,还有唐僧取经在这个地方讲经的过程,还有隋炀帝西巡的时候来朝拜圣容寺的情况。这就才清楚了永昌圣容寺就是北周时候的瑞像寺。
北周时期的永昌瑞像寺,隋朝时被隋炀帝改名为感通寺,到唐朝末年,又被改叫做圣容寺,清代又被叫做后大寺。
专家研究发现,唐代高僧道宣撰写的《续高僧传》,也记录了永昌石佛瑞像出现和圣容寺名称演变的明确纪年:石佛瑞像凿制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就是公元520年;以石佛瑞像命名的瑞像寺——也就是圣容寺的前身——建成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即公元561年。
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凉州御山番禾县圣容寺”的准确位置和多方记载通过实物考证被确定了下来。现在的“后大寺”就是北周时期的瑞像寺、隋朝的感通寺、唐代的圣容寺。
圣容寺院依山面河,坐北朝南,建在御山峡谷中部北岸向阳的台地上,遗憾的是,圣容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彻底拆毁。
永昌县城关镇川西村肖福祖介绍:地让山水冲垮之后,喇嘛走了庙一下没人管了。倒的倒掉了,拆的拆掉了。到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把木头挑着大炼了钢铁了。)
作了多户农民私人家院的圣容寺旧址上,跌落了佛首的石佛瑞像在寂寞冷落里享受不到一炷人间的香火。
永昌县城关镇川西村肖福祖介绍:那个时候人们不懂,把佛头灰圈门上顶着哩,马圈门上顶着哩,胡顶着哩,你滚过来他滚过去,胡滚着哩,光脚娃子们滚着玩着哩。
最终,珍贵的佛首不知去向,直到1973年才被黄兴玉馆长发现。
但是圣容寺为什么要建造在远离永昌县城的御山峡谷里?峡谷里为什么会出现一尊没有佛首的瑞像?石佛瑞像安置佛首为什么又经历了敦煌壁画、武威唐代石碑等资料描述的那么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