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山西惊现巨大遗址,原始石器再现史前一万年(一)

2009-05-22 11: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在山西吉县,村庄西侧山梁上散落着一些黑色石块,其形状与山石明显不同,但人们是否知道,这些石头的主人也就是他们的“祖先”?这里是否有史前古人遗留下来的旧石器遗址呢

400毫米等雨量线,笔直划过山西太原、忻州及临汾洪洞,就这么一绺差距,临汾吉县从此跟“丰禳”无关。坐落在吕梁山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的吉县,无论从其人口、降雨量、农业生产上看,都与毗邻的东南地区判若霄壤。

好在黄河就在不远处,县城正西方向是喷涌激荡的壶口瀑布,划县境而过的黄河支流清水河,承黄河恩泽又借花献佛,分流出几条小河,高楼河是其中支流,附近有个叫作西村的村子,因地形限制,村民不得不跋涉附近,寻找可以耕作的土地,年复一年,看天吃饭。人们扛着锄头,沿着一道道山梁行走,已不知繁衍了多少代。

黄土和黄色的河水,使村民身上流着古老的血液,只是这个古老太过久远。

一些村民放羊或种地时,发现村庄西侧山梁上散落着一些黑色石块,其形状与山石明显不同,但他们是否知道,这些石头的主人也就是他们的“祖先”?

黑石究竟来自何处?为什么会散落在这僻远的山间?它们有啥用途呢?

1980年,一个认识“黑石”并同样认识“锄头”的中年男子来到西村。

他已经在这片土地寻索良久,依照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他觉得根据历史记载与传说,侍水而居、傍依黄河、黄土厚积,若干因素的汇集,使这里符合人类聚居的要素,在这里,说不定能发现古人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这个中年人名叫阎金铸,是吉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事实上,他的搜寻已持续多年,曾在吉县附近一些地方发现过许多重要的文物古迹。

一天傍晚,搜寻了一天而饥饿劳累的他来到西村,打算讨口水喝,进村之后,无意间跟一个端着饭碗蹲在村口的老汉说起自己的意图。

老汉哈哈一笑说:“你到这地方找什么文物古迹,我们这连个路都没有,谁会住到这儿、埋到这里?还哪来的墓葬,要是有那玩意,我们村不早就发财啦!”

疲累的阎金铸有些失望,他研究文物多年,很多墓葬的发现,他直接就是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口里得出线索。老汉说“没啥”,他就想喝了水,赶紧趁天亮下山回去。

走进一户人家,阎金铸仍不死心,喝水时又问起村民。

一位老者说:“我们这儿的确没发现过什么,倒是下雨时,对面柿子滩冲垮了一道,留下一些小石头,黑不溜秋的,除了上山放羊时忘了带火,敲两块点个旱烟,没啥用处。”

阎金铸心里一紧,但随即想到,山上石头多得是,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是这里居然还有能打火的燧石,令他多少有些疑惑。

不经意间,他问村民:“还不就是山上崩下来的石头?”

一个老汉想了一会儿说:“附近山上石头不是这个颜色,而且这些黑石头大小模样都差不多,棱角都挺分明。”

疑惑不已的阎金铸当晚就在高楼河村借了孔窑洞住下来,晚上,他一家接一家问石头的事,老年人都说有印象,就在离村三四里远的柿子滩上。

最后,他说想去柿子滩看看,一个村民答应带他去发现“黑石头”的山梁走上一圈。

整个晚上,阎金铸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村民说这些石头样貌大小都差不多,根据自己的考古常识判断,还真想不出,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天清晨,一夜几乎没睡的阎金铸忙不迭叫起那个村民,两人一起爬上对面柿子滩。一路上,他不停地想:等待他的黑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两人半走半爬,半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柿子滩。

村民指着前面说:“呶,就是这了,以前少,现在水越冲,口子越大,小石头越来越多……”

可他回头一看,身边的阎金铸早已惊呆了。

阎金铸已经听不到陪同他来的村民在说什么,一步步走上前去,弯腰想捡起散落满地的黑石,但一路爬坡,加上震惊,腿脚竟然不听使唤。

他干脆蹲下来,触摸了一下手边的石头,那黑石跟他小手指差不多大小。清晨太阳刚照在山梁上,石头上还泛着露水的湿气,石头上有很多细碎的敲痕,一侧边缘光滑平利,周围几块都是如此。

凭着多年经验,他当下判断:这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石头!

这些石头究竟从哪里来?又有什么用途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