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山西惊现巨大遗址,原始石器再现史前一万年(一)(2)

2009-05-22 11: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尚鸿
那村民见他认真琢磨起石头,自己干脆坐在河滩上,拿出旱烟,顺手捡了两块石头,放在一块儿敲了两下,黑石迸射火星,溅到烟锅里,烟草香气立刻溢了

那村民见他认真琢磨起石头,自己干脆坐在河滩上,拿出旱烟,顺手捡了两块石头,放在一块儿敲了两下,黑石迸射火星,溅到烟锅里,烟草香气立刻溢了出来。

突然间,阎金铸心头一震,自己搞了一辈子文物研究,难道说,自己等待许久的重大发现就要来了?

他记得,单位资料室里有一套人类遗迹研究的书籍,上面好像说到石头。

阎金铸难耐心中的激动,顺着散满黑石的山梁跌跌撞撞走了一段,捡了些大大小小的黑石,拉起那村民就往村里冲。

经过几天的颠簸,阎金铸终于回到县城,他迫不及待地翻出那些人类遗迹研究资料看了起来,里面有人类学专家在山西下川、丁村、河北泥河湾等地发现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记载。

最后,他终于发现一幅插图,上面绘制的石器模型与他手中已经握出汗的黑石形状相似,只是资料中记载的石器更加光滑。

阎金铸狂跳的心碰撞得更加厉害:自己手中的这些石头,究竟是不是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制工具呢?

通过反复比照,他和同事们最终粗定:这些石头,绝非天然所致,从敲打痕迹来看,石头肯定有着一些特殊用途。

怎么办?作为所长的阎金铸与大伙商量后,决定请示上级单位对这个重要的地点进行保护和发掘。由于发现黑石的区域周遭全是柿子树,他们便把上报材料命名为“柿子滩发现”!

等待,漫长的等待……

那个年代的中国,阴云雾气刚散,很多文物现场急需考证和发掘。

吉县文管所的上报,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局都很重视,派来了专家跋山涉水到柿子滩作进一步考察,并于当年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发表了研究报告,迅速制定出保护规划。在当时的研究水平下,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细致而卓越的工作。

阎金铸在柿子滩遗址考证阶段也做了许多工作,他把这些不值钱的石头视为至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为此遭受了不少冷嘲热讽。作为柿子滩遗址真正的守护者,阎金铸心里最清楚黑石现场亟待保护的现状。

他想起柿子滩上俯拾皆是的人工石制品,加上自己也曾经多次去当地调查,很多人已经知道此事,村民甚至问过他,这些石头值不值钱……

阎金铸决定,要尽可能将现场保护起来,为后来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加班加点,他亲自督工,三间石屋在发现黑石的山梁附近建造起来,他又从村里雇了一个村民住进去,随时看护黑石现场。

只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等,就是很多年!

这些黑石,它们究竟是什么?它们存在了多少年?它们的主人是谁呢?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石金鸣终于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判断力,将研究重点锁定了这个荒蛮之地——“柿子滩”。

专业考古出身的他很清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界限:那就是“距今1万年”。从距离今天250万年到1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之后的一段时间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人类做了许多事情,开始学会制作陶器、驯养动物、从事农业,当然还大大提高了制作工具的技术,从打制石器学会了磨制石器。

如果经过考证,吉县柿子滩发现的黑石确属人类所制,那么,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黑石,至少存在了1万年!

事情已经耽搁得太久了,石金鸣心中不禁暗暗发急。他清楚我国人类考古的现状。

从192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长久以来,国内人类考古界只是对发现的古人类遗迹做有限的分析研究,而国外如美、英等国,在相关领域已经走得很远。

他感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正式的田野发掘工作!

2000年夏,领队石金鸣亲自率“柿子滩考古队”向吉县进发。这支考古队的成员分为三个部分,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山西大学考古系老师和学生、吉县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主要参与者有赵静芳、宋艳花、阎雅玫等。

来到柿子滩,考古队勘察了一遍地形,这时候,石金鸣发现,在黑石现场,不仅有大量石块存在,而且还有些许动物骨骼散落。

考古队的科研优势发挥功效,依据资料记载与常年经验积累,专家确定,这些动物骨骼已成化石,它们的存留年代一定非常遥远。

队员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年代符合,那么这些散落的黑石,确定无疑应是远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

由于发现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石金鸣制订了循序渐进的计划。

田野工作分为调查、试掘和重点发掘三个阶段,其中重点发掘是最重要的阶段,恐怕要持续一段时间。

通过河流及山梁走向来看,柿子滩发现石器绝非偶然,而且通过对发现石器的那段冲垮了的山梁进行分析,这些石器决不可能孤立存在。

既然要打持久战,就必须安营扎寨,第一件事就是找住处。

20年前,闫金铸建造的三间石屋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山洪冲撞,已经变成危房,不能再驻扎了。考古队立即派人到柿子滩周围寻找住处。“附近村子异常贫困,几乎不能住人。”队员向石金鸣汇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