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鸣答道:“村民能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住?”最后,考古队与离发现黑石最近的村子——高楼河村领导商议,借两孔窑洞,付些房租和饭钱,在村中住下。
安排好食宿,第二天,石金鸣便带队正式开始勘察现场。
石金鸣告诉队员,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拉网式排查,搜寻周围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
野外考古勘察,是一件极端枯燥的工作。在这期间,考古队投入大量人力,沿着清水河两岸,足迹遍布各个山梁、沟谷,勘察了高楼河、曹尖等支流,甚至一直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黄河岸边……队员们一步步探寻。
石金鸣跟队员说:“有些地方,原始人类可能是长期居住地,留下的痕迹或许会很多,而有些地方,原始人类也许只是偶尔去转一圈,留下的痕迹就不那么明显,这就需要加倍仔细。”
拉网拉网,就像是在茫茫水域里刨根问底,队员们有时一天奔波四五十里地,睁大眼睛,在漫漫山野寻觅踪迹。
骄阳似火,山间又无遮蔽之处,一段时间下来,所有人都快成了“非洲土著”。石金鸣要求队员采取防护措施,所有人必须涂好防晒药品,戴好草帽,能穿长袖衣服则尽量穿,男女都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排查,考古队惊喜地发现,他们勘察出大大小小二十四五个遗迹存留点,特别是位于高楼河附近的七八个点,遗迹呈集中分布趋势。换而言之,这或许就是远古人类生活的中心区域!
勘察工作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发掘了。考古队忙碌了几个月,终于等来这一天,大家都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下一步,考古队针对发现的二十四五个点进行试掘,在每一处发现遗迹的地方都开挖探沟。探沟即小范围的发掘,在现场顺着顶部开挖一个一米宽的深沟,再依此挖成阶梯状,便于搜寻遗迹存留。
有一天,几个队员正在针对12号地点进行探沟挖掘,另外几个人插不上手,便爬上探沟上面的山梁,试图发现些许痕迹。
爬上山梁高处的几位队员猛然发现,正在挖掘的探沟部位,土层有明显的分层,特别是距离地面一两米的地方,土层明显呈现出黑灰色,这几个队员忍不住呼喊起来。
考古队专家闻声赶来,仔细勘察后发现,12号探点下方几个土层差异明显,这里面一定大有玄机。石金鸣决定:集中力量,针对12号点进行大面积发掘。
通过对12号探点的发掘,在对应着外表黑灰土层的区域,考古队发现大面积篝火遗迹!“发现篝火能说明什么?”一个队员问石金鸣。“篝火出现,标志着这里或许能够发现更多远古人类存留下来的遗痕,我们可以通过篝火判断柿子滩人存在的年代!”石金鸣兴奋地拍了一下这个队员的肩。整个考古队沸腾了。
由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学会制作陶容器,因此还不会煮食,更不用说煎炒烹炸了,他们最擅长的方式自然是“烧烤”。
那么,篝火从哪里来?究竟是不是柿子滩人在这里燃起篝火?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