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直到2004年前半年,考古队一边密切关注309国道施工动向,一边对柿子滩遗址进行高强度紧急发掘。就这样几乎整整一年,队员都在与施工方斡旋,直至国道最后改道修建……
几年间,尽管考古队与周围环境不时“有难”,但考古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
柿子滩遗址已探明分布的20多个遗迹点,绵延15公里。队员们在集中挖掘的遗址中心区域,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
2005年的一天,几名队员坐在12号遗迹点附近的山梁上休息,一名队员拿手中的小刷子将身旁探方里的土向外清理,但随着他一刷一刷地扫土,旁边正说笑着的队员惊异地发现,那名队员扫出的土的颜色竟然逐渐从黄灰色变成灰黑色。
几个人急忙制止那名队员的清土行为,抄起竹签、气吹就冲了过去。
他们正在清理的是更深层面的一个文化层。
经过紧张而有条不紊的发掘,考古队员竟然在这个区域同一平面连续清理出6堆篝火遗迹,一个住址里,怎么可能同时燃烧6堆篝火呢?这说明了什么?
2003年发现的篝火遗迹,似乎是一个家庭在居住,而2005年发现的这个篝火群所在的平面,应该是一个大的聚居区,好像有很多人在这里生活过。并且,左侧发现动物骨头,右侧发现篝火遗迹,似乎说明原始人类已将自己的家园区分出了不同的生活区域,就像现代的卧室和厨房。
群居?独立的家?卧室?厨房?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这是一个没有炎黄的年代,未成氏族,更无家庭概念……但是,这一切,究竟说明了什么呢?其中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谜团?
柿子滩人的尸骸又在哪里?谁能解开这个谜团呢?
乘时光穿梭机重返现代,我们看到,“柿子滩”后人正步履匆匆……
考古队员渴望在这莽莽山野发现一个柿子滩人的头盖骨。过于奢望了吧?!那么,哪怕是捡出一小块随便身体哪个部分的骨头也好,现代科技已经足够发达,可以将这些骨骼拿到社科院做复原模型。“北京人”的面貌,不是就早已印在人们的脑海了吗?
但是没有,哪怕是指甲盖大小的一块人类骨头也没有找到!
2007年,又一个重大发现石破天惊。队员们在清理文化层时,发现一处层面上存在沙子,“有水流过的痕迹!”而且尤为令人难解的是,随着进一步清理,队员发现:这条水流有很多处陷落。“好像岩层的断层带一样。”队员说。
岩层?断裂?突然,有人想起,山西省内遍布煤田,这些煤从哪里来的?当然是若干年前造山运动时,地面上无数的树木和其他生物被深深地埋在地下。今天的山西,地形以山地为主,这与柿子滩遗址分析的草原环境并不相符啊?!
难道说,柿子滩人的集体消失,也跟地质运动有所关联?他们也像树木一样,被埋到了地下?还是由于地质环境和气候骤变,他们背井离乡另觅家园?
发掘仍在继续……
随后,由于天气寒冷,考古工作无法进行,队员安排附近一名村民看守遗址。
那天赵静芳在省外考察,忽然那个村民打来电话说:“快来看看吧,你们的东西完了,修完路后,到处种树,树坑都挖在你们挖土的那些地方上了!”
赵静芳闻讯火速赶回吉县,一路上她和队员又惊又怕,这么多年的心血,难不成会功亏一篑?
下车直奔柿子滩,到了地方查看后,他们擦把头上的汗松了口气——还算幸运,遗址并无大碍。
原来,到了每年考古队撤离时,为保险起见,他们都会在已清理干净的探方平面上铺上宣纸,然后再拿土完全覆盖,这几年持续深掘的12号遗迹点也是这样。
通过了解,他们才知道,这次挖树坑的人可能是偷了懒,要求挖一米深的树坑,这些人才挖了半米多就交了差,“半米!再挖一点儿就是探方平面!”
虚惊一场,但考古队必须马上开工了,如果下一次再出什么事,或许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就这样,2007年的发掘工作提前展开,考古队又发现了形式更为古朴的石器。这次发现的石器年代更为久远。但再往下挖掘,他们终于发现了均匀的黄土。
在黄土下层,队员拿探测工具检测,发现是沙石,这说明12号遗迹已经挖到底了。“到底了!”队员们嘴里念叨着,心里却喜忧交加。喜的是,发掘阶段终于告一段落;忧的是,仍旧没有发现柿子滩人遗骨。
该怎么去发现你的踪迹,柿子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