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乐器精品(上)

2009-07-24 11:33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从战国到汉代,乐器的种类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人们在弹奏乐器时的姿态却完全不同了,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观众从未见过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也从未欣赏过如此悠扬而古远的旋律,演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台下的聆听者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现在的艺术家们已无法真正再现中国古人的音乐精髓了。

埙,形如鸡蛋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从这小小的乐器里发出来的乐声,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的原野,今天的人们听到后,也许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回忆起了什么往事。

这是残留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一抹回忆。

从前,这种乐器就是用来在旷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

埙的制作十分简单,用泥土捏成形状,在上面开孔,然后放进火里烧制。

中国埙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宽忍介绍说,它的乐器构造比较简单,如果乐器简单,孔少,音律就比较窄,所以从出土的文物和我们手上掌握的史料来看,最多的有6孔埙,在古代来说,这个发展已经到了最高的水平。

今天,新一代的乐器制作家成功地做出了一套10孔的埙,弥补了古埙音域狭窄的缺点。但无论怎么改进,埙的基本乐色永远都不会改变,呜咽幽暗,如泣如诉,埙有着其他古乐器所不能表达的意境。

在刘宽忍看来,埙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有很强的震撼力,用作家贾平凹的话说就是土生地气,它不是一般乐器所能代替的,它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内心世界有震撼的作用。

在艰苦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野兽抢夺食物,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会思索,有智慧,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诞生了。

今天,仍旧残留的原住民部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早的乐器和音乐生活。

原始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先民的狩猎、畜牧、耕种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种叫骨哨的乐器,最初可能是作为联络的工具用于狩猎中,用陶土做成的陶铃摇曳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而把兽皮蒙在空心陶管上击打,就成了一面鼓。它们和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古老乐器。

还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叫磬,专家推测它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应有勤介绍说,它的形状跟古代的石犁、石锄形状很相似,那个圆孔是用绳子吊起来敲击的,实际上,在古代就是在里面插一根棒,用来锄田、锄地用的,后来因为它这个形状,偶尔发现敲起来“当当当”的有一种美感,渐渐地不断用来敲击来感受那种美妙了。

从乐理上说,中国古乐一般使用五声音阶,叫做“宫、商、角、徴、羽”,相当于“1、2、3、5、6”,比现代通用的七声音阶少“4”和“7”的音。那么,是不是中国的古乐器根本就不具备演奏七个音阶的功能呢?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所长乔建中认为,不能说中国没有七声音节,没有这个事情。中国人是以五声为主,这跟中国人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变成“东西南北中”,总之跟五行观念有关。他介绍说,我们确实是以五声为主,以七声奉五律有一个规则,以七声奉五律,就是说以七个音来为五声音阶服务的,那两个音不是主要的,骨干音是五声的,有这么一个习惯性的规则。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