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乐器精品(上)(3)

2009-07-24 11:33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让人们几乎不能相信,它已经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从理论上说,曾侯乙编钟不仅能演奏单旋律的乐曲,还能演奏和声与复调

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让人们几乎不能相信,它已经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从理论上说,曾侯乙编钟不仅能演奏单旋律的乐曲,还能演奏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也可以用来伴奏,而且,每一件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编钟演奏时,由三个乐工拿着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的编钟,还有两名乐工,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可以配以和声,或者烘托气氛。

这套编钟还反映了古中国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编钟优秀的音质,源于合理的合金配置,青铜中锡、铅含量的配比已经很符合现代的金属学原理。

紧靠着北壁放着一组编謦,它们是用石头做的乐器。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打击乐器建鼓,而在编钟和编謦之间还摆放了很多古老乐器,包括瑟、筑、排箫、箎等……

墓室里还整齐地放着成组的礼器和名目繁多的饮食器,仿佛是贵族们聚会的场面。眼前的场面让人觉得,这该是一个国王的音乐厅,展现了他生前宴请宾客时的场景,也描述了那个时代中国乐队的场面。

按照中国古史书的说法,皇家和贵族的乐队叫做“钟鼓之乐”,“钟”是编钟,“鼓”就是建鼓。这是一个高等贵族才能拥有的乐队,享受美妙的音乐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展现权力和威严。早在周代,乐器的拥有就被视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一种周代的青铜乐器兽面大铙和龙纹镈,通过表面纹饰,反映的也是上层贵族凌然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对乐器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乔建中介绍说,首先,皇帝享受要四面之乐叫“宫悬”,第二等级的人,就是诸侯,诸侯享受“轩悬”,就是说他享受三面之乐,他的乐队不能四面,四面就是孔子讲的所谓“礼崩乐坏”了。我们看曾侯乙墓面出土的乐器,它就是属于诸侯这个系列的,是三面之乐。还有大夫,那是两面之乐,士是最低一级的,就是知识分子这类,享受一面之乐。

不过,乐器总还是有娱乐的功能。在曾侯乙的“寝宫”里也放着一些乐器,这些乐器大概是用来演奏轻音乐的。曾侯乙墓一共出土了8种128件乐器,有人曾统计过,如果要演奏曾侯乙墓里所有的乐器,起码要41个人。

实际上,在曾候乙墓中,陪葬了20名妙龄女子,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6岁。人们猜测,这些女子就是曾侯乙的乐队成员。

有人说,曾侯乙本人可能也会演奏乐器,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弹起乐声悠扬的古琴。一个诸侯国王拥有如此多的乐器,人们因此猜测,曾侯乙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

在曾侯乙墓的所有乐器中,编钟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它在乐队中的地位只有现代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可以相媲美,就像一位威严的王者,青铜编钟曾经统领高雅音乐界,至少长达1000多年。

但是,这样的特权并没有维持到永远。

在山东洛庄一个西汉早期的王公墓葬区,考古人员在一个陪葬坑里,发掘出了一整套19件的编钟,它们和普通的军乐器混杂在一个坑穴里,完全没有了曾侯乙编钟的身份和气势,这套编钟的钟口有被挫过的痕迹,这是当年调音的方法,说明是实用钟,虽然直到西汉早期,编钟仍旧在铸造和使用,但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

和编钟相比,这个乐器坑里最大的收获是6套编磬,总计107件,比以往发现的西汉实用编磬的总和还要多。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原件已经破裂,不能发出声音,而洛庄发现的6套编磬保存得都比较完好,轻轻敲击,就能传出清脆的声音。乔建中介绍说,中国人讲“金声玉震”,金就是这个钟的声音,玉震就是指磬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合配起来,使得乐队气势宏大。

用天然石头做成的编謦用小木槌敲击,音色清脆透亮,悦耳动听,和编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古人把青铜叫做金,所以人们形容这两种乐器是“金石之声”,象征着最高贵的乐器和乐声。

从曾侯乙墓到洛庄汉墓,时间相距大约200多年,编钟和编磬的组合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编磬的地位和重要性似乎已经超过了编钟,虽然今天还不能确定汉代编钟编磬的具体作用,但曾经附着在乐器上的神圣感已经明显减弱。

当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时,远古时代的礼仪已经变得陌生,人们演奏的乐器和音乐生活也因为新的秩序和理念而变得不同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套乐俑,是一个西汉的小型室内乐队,他们由5个彩绘木制的乐俑象征,其中3个是鼓瑟俑,2个是吹竽俑,鼓瑟俑跪坐,作鼓瑟状,瑟横放在膝前,演奏者的双臂向前平伸,两只手的掌心向下。吹竽俑也跪坐,掌心向上,手中拿着的就是竽。

吹奏乐器竽和弹拨乐器瑟合奏,曾经风靡战国到秦汉之际,叫 “竽瑟之乐”,这套乐俑出土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它们的主人是西汉早期一个侯爵的夫人辛追。在辛追的墓中,还出土了竽和瑟的实物,绛色的竽,竽斗和竽嘴是用木头做的,22根竽管则是用刮去表皮的竹管做成。

人们还发现了瑟,外形朴素大方,似乎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但研究人员对它的弦进行科学分析后,惊奇地发现每一根弦都用了370根蚕丝扭结而成。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乐器,部分反映了西汉早年的乐器状况。

从战国到汉代,乐器的种类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人们在弹奏乐器时的姿态却完全不同了,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实际上,曾侯乙时代那种严肃刻板的钟磬之乐在汉代已经解体,尤其像编钟这样体积庞大、不便移动、演奏方式又比较复杂的乐器已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取而代之的是乐舞百戏这类欢快活泼的综合艺术,各种轻便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在乐队中粉墨登场。

乐器开始贴近普通人的心灵,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