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乐器精品(下)

2009-07-24 11:45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从战国到汉代,乐器的种类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人们在弹奏乐器时的姿态却完全不同了,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

在故事片《英雄》中,导演张艺谋特地安排了一场打戏,用一位盲人琴师弹琴作为烘托,最后琴弦破碎,象征着格斗的白热化。

实际上,真正的古琴演奏十分优雅,手指在琴弦上舞动灵巧而不失风度。

制琴大师王鹏介绍说,古琴的音乐风格追求轻微淡远、中正平和,也就正合了儒家之正、道家之轻以及佛家之和,实际上是作为中国一种比较顶级的精神内涵的东西了。

深厚的文化含义还反映在琴的形制上,我们看到的这些传世古琴的装饰虽然各不相同,但在设计上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传统思想。

王鹏介绍说,古琴的设计是一种崇尚自然的设计,这从古琴的形制和结构上就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说琴的最高点,就是乐山,乐山就是巍巍高山的意思,那么高山之巅,就是水的起源,所以琴弦就可以看成是长长的流水,这就是高山流水,所以古琴的设计里面,体现了水的这种情绪比较多,一滴水从空中滴落的时候会给人们一种通透的、清澈、圆润的感觉。

今天的人们在休闲时,经常会选择到茶楼喝茶。茶道表演一般还要有音乐伴奏,伴奏的乐器叫筝,据说筝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考古很少发现筝的实物,只有一些传世的古筝。

筝的外形看起来和琴有几分相似,实际上完全不同,琴有7根弦,而筝弦的数目却并不固定,但通常是13根弦,并且所有弦都有音柱支撑。

琴一般适合表现古雅、节拍比较缓慢的作品,而古筝更能表现激昂情绪的音乐。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所长乔建中介绍说,古琴呢,是一个人燃一炷香,自己弹给自己听,所以它从来不追求音量,不追求很花哨、很欢快的那种音。筝不是这样的,筝只要是让老百姓听了以后能够很激动,筝是给大众听的,所以琴和筝不一样,在功能也不一样,一个是自娱的,一个是娱人的。

据说,筝因为弹奏时发出“铮、铮”的音响而得名。筝的音色优美流畅,表现力强,低音部粗犷豪放,高音部慷慨激昂,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情绪。

琴和筝,都是产于中国本土的古老乐器,在中国延用了好几千年时间,至今仍旧被中国人喜爱。

不过,在今天通行的不少中国民乐器,却并不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有一幅出土于唐朝墓葬的壁画,向我们展示了当年乐队的形象:乐工们聚精会神地操弄着各种乐器,管弦交响,金鼓齐鸣,场面十分宏大,各种乐器进退有致,搭配得体。有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笙、筝、竖笛和排箫,而有些乐器的样子却比较陌生,在汉代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中都没有出现过。从汉代灭亡到唐代建立,有近40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古中国的乐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怎样造成的呢?

早在西汉年间,探险家张骞前往西域各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笛和箫的演进最为明显。

出土在河南的一个文化遗址里的笛子,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乔建中介绍说,它就是人利用鹰的翅膀上那个比较粗的骨头,然后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来吹奏音乐的。

一直到汉代,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乔建中介绍说,萧过去都叫笛,我们早期的那个笛是竖吹的东西,到了汉代以后,是张骞通西域首先带回来这个横吹的笛子。

从唐代乐舞俑的姿态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笛子和箫的区别,笛子出现后,原来竖吹的乐器就叫做箫了。

笛声是清脆的,仿佛清晨欢快的鸟鸣,而箫声是悠远的,仿佛月夜无形的清风。这两种乐器都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乐器,在中国文化中,它们早已不分彼此,而现代的中国人也早已忘记,到底哪种乐器曾经来自异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